历览宜阳道,披轩临朔风。
地疑尘世外,人尽画图中。
岩曲疏钟答,村前小彴通。
水烟寒更白,山气晓微红。
游宦真浮梗,流年似转蓬。
长怀无所寄,尽日送归鸿。
蔡襄(一○一二~一○六七),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爲西京留守推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次年,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皇祐四年(一○五二),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至和元年(一○五四),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泉州。嘉祐五年(一○六○),召爲翰林学士、三司使。英宗即位,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孝宗干道中,赐謚忠惠。有《蔡忠惠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二○有传。 蔡襄诗九卷,以明万历四十三年陈一元校,朱谋玮、李克家重校《蔡忠惠集》四十卷本爲底本(藏上海图书馆),校以明万历四十四年蔡善继双瓮斋刻《宋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本(简称蔡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天启二年丁启濬、顔继祖等刻《蔡忠惠诗集全编》二卷本(简称诗集,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端明集》四十卷本(简称四库本),近人朱翼庵影印《宋蔡忠惠公自书诗真迹》(简称手迹)。集外诗另编一卷。集中卷七《度南涧》“隠隠飞桥隔野烟”,《入天竺山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十二日晚》“欲寻轩槛倒清尊”,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爲张旭诗,《蔡忠惠诗集》有注,以爲洪迈误收,今仍保留原状。
《登三乡寺阁》是宋代蔡襄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历览宜阳道,
披轩临朔风。
地疑尘世外,
人尽画图中。
岩曲疏钟答,
村前小彴通。
水烟寒更白,
山气晓微红。
游宦真浮梗,
流年似转蓬。
长怀无所寄,
尽日送归鸿。
诗意:
这首诗以作者登上三乡寺阁为背景,描绘了他在寺庙的高处远眺所感受到的景色和心境。诗中通过对山水风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既感叹现实世界的尘嚣喧嚣之外,寺庙成为了一种净土,也表达了对人们追求理想境界的向往。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感慨,感觉自己像浮萍一样漂泊无依。
赏析:
《登三乡寺阁》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了作者所见所感,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子对山水景物和人生哲理的领悟。诗中的意象清新自然,给人以静谧和安宁的感觉。通过对山、水、云、霞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境界的向往。
诗中的"地疑尘世外,人尽画图中"揭示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疑惑和对净土境界的向往。"水烟寒更白,山气晓微红"通过对水、山的描绘,展现了清晨时分的宁静美景。"游宦真浮梗,流年似转蓬"表达了作者对游历人生和时光流逝的感叹,感觉自己像一片飘荡无定的浮萍。"长怀无所寄,尽日送归鸿"则呈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归宿的思索。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蔡襄深邃的诗意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是一首富有禅意和哲理的佳作。
夕阳飞絮乱平芜,万里春前一酒壶。铁化双鱼沉远素,剑分二岭隔中区。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
江南梅子雨,骚客古今愁。岂意连年夏,频妨庶事秋。为鱼民自痛,食肉尔何忧。衰老那禁得,看天独倚楼。
岸帻携邸夜夜来,蒲团纸帐竹香台。直须觅取僧为伴,更为开庵斸草莱。
羸躯苦善病,日与药裹亲。藉彼参苓功,扶此忧患身。思君苦饥渴,相怜同病人。余身本蒲柳,宁竢秋风晨。君诚松柏姿,何患不长春。容面一若丹,鬓发一若银。来日安可期,往事曷足陈。不能罄君罍,奚以浣我尘。吹笙将鼓瑟,惭余非嘉宾。
打粥泛邵州饼,候汤点上封茶。软语方炉活火,清游断岸飞花。
杨柳凄迷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