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鼓三敲,参旗初挂阑干角。
浅屏疏箔。
夜气侵衣薄。
_乃吴歌,艇子当溪泊。
休休莫。
五湖烟浪,不是鸱夷错。
吴潜(一一九五~一二六二)(生年据《许国公奏议》卷二《再论计亩纳钱》“臣年二十三,蒙先皇帝亲擢之恩”推定),字毅夫,号履斋,宁国(今属安徽)人。渊弟。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授镇东军节度签判,改广德军。召爲祕书省正字,迁校书郎。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通判嘉兴府(《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权发遣府事。五年,迁淮西总领(《宋史》卷四一《理宗本纪》一)。歷知建康府、隆兴府、太平州、庆元府、平江府、镇江府、临安府。以言官论列,请致仕。起爲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改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徙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入爲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十二年罢(《理宗本纪》三)。宝祐四年(一二五六)再判庆元府,移判宁国府。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进封许国公(《理宗本纪》四)。景定元年(一二六○)以谏阻贾似道建储之议,谪建昌军,寻徙潮州。二年,责循州安置。三年卒于贬所(《理宗本纪》五)。有《许国公奏议》四卷。诗文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收辑遗文编爲《履斋遗稿》四卷,但所辑面不广。事见《宋歷科状元录》卷七,《宋史》卷四一八有传。 吴潜诗,第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履斋遗稿》及《两宋名贤小集·四明吟稿》爲底本,第二、三卷以《开庆四明续志》所收之《四明吟稿》二卷爲底本,散见他书之诗编爲第四卷。
《点绛唇》是宋代吴潜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禁鼓敲三下,旗帜初次升起在阑干的角落。
屏风浅浅,薄薄的纸帘。
夜晚的寒气透过衣衫,感觉很薄。
_是吴歌,船只停泊在溪流中。
静静地,不要有声响。
五湖的波浪,不是因为鸱夷的过错。
诗意:
这首诗以夜晚的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禁鼓敲响三次,标志着夜晚的开始,旗帜也在阑干的角落升起,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期待。屏风上的纸帘很薄,夜晚的寒气透过衣衫,使人感到寒冷和孤寂。诗人自称是吴歌,他的船只停泊在溪流中,静静地享受着宁静的夜晚。他告诫自己要保持安静,不要有声响,因为五湖的波浪并不是因为鸱夷的过错,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内心的波动和思绪。
赏析:
《点绛唇》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表达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意境。诗中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如禁鼓敲响、旗帜升起、屏风纸帘、夜晚的寒气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夜晚的寂静和孤寂。诗人自称吴歌,将自己与江南水乡的景色相融合,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意境。最后的一句“五湖烟浪,不是鸱夷错”,表达了诗人对内心波动的理解,他认为波浪并非因为鸱夷(一种鸟类)的过错,可能意味着诗人对自己内心起伏的接纳和宽容。整首诗以内心的宁静和淡泊为核心,给人以思考和启示,展示了宋代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檐头清响银匙动,阶下寒光玉碗翻。
楚路接江陵,倦行愁问程。异乡无旧识,多难足离情。落日悬秋树,寒芜上废城。前山不可望,断续暮猿声。
乳石幽人径,深林道者家。海棠开遍叶,山药未生芽。云薄如春服,僧多似晚鸦。竹中烟一缕,趺坐寂无哗。
高亭迥出人寰青,须信仙凡路已分。世上俗尘那得到,如今步步是青云。
阑干只在鸥飞处,年年怕吟秋兴。断浦沉云,空山挂雨,中有诗愁千顷。波声未定。望舟尾拖凉,渡头笼暝。正好登临,有人歌罢翠帘冷。悠然魂堕故里,奈闲情未了,还被吹醒。拜月虚檐,听_坏砌,谁复能怜娇俊。忧心耿耿。寄桐叶芳题,冷枫新咏。莫遣秋声,树头喧夜永。
隣山三五百为曹,气伏心降让我高。独秀不知为独秀,退然自视一秋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