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金声远,神情玉气温。
节廉贫愈见,风义老弥惇。
旧学资详正,新仪属讨论。
谁怜一麾出,终不反修门。
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歷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五年,爲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年六十五。理宗时追謚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着称。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仅存《元丰类稿》,并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 曾巩诗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崧龄刻《元丰类稿》爲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简称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简称读书记)中的校勘成果。参校本有:明正统十二年邹旦刻本(简称正统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宪刻本,有顾之逵跋并录何焯批校(简称顾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吴慈培录何焯校跋(简称吴校本),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录何焯校跋(简称傅校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简称万历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顺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钰校并录何焯、姚椿校(简称章校本),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简称曾子固集)等。集外诗附于编末。
《丁元珍挽词二首》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翰墨金声远,神情玉气温。
节廉贫愈见,风义老弥惇。
旧学资详正,新仪属讨论。
谁怜一麾出,终不反修门。
诗意:
这首诗词是曾巩为丁元珍挽词而作,表达了对丁元珍的赞美与追思之情。诗中通过对丁元珍的描述,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品德高尚。曾巩认为丁元珍的笔墨造诣高超,他的声音宛如金银般悠远动人,神情庄重端庄,宛如玉石般温润。丁元珍以节俭为美德,贫穷的境遇更加凸显了他的高尚品质,他对风俗和义理的坚守不渝,使他在众人中显得更加崇高。旧学中的知识丰富而正统,新仪则是指当时兴起的变革性思潮,丁元珍积极参与到这些学术讨论中。然而,无论是旧学还是新仪,曾巩都认为丁元珍对待学问都是充满真诚和独立的态度。虽然丁元珍为了追求学问一度离开了家乡,但他终究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本,不会背离修身养性的初心。
赏析:
这首诗词以优美的形象描写和含蓄的语言表达,展示了曾巩对丁元珍的崇敬和思念之情。曾巩通过对丁元珍各个方面的赞美,塑造了一个兼具文学才华和品德高尚的形象。他描述了丁元珍的声音、神情和品德,将他描绘成一个令人心生敬仰的人物。诗中还涉及到旧学与新仪的对比,旧学代表传统的知识体系,新仪则代表新兴的思潮和变革。丁元珍积极参与到这些学术讨论中,体现了他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整首诗以赞美为主线,通过对丁元珍的赞美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真诚、独立和坚守初心的崇敬之情。
这首诗词在表达对丁元珍的赞美之余,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学问、修养和品德的重视。通过对丁元珍的塑造,诗人曾巩传递了自己对于儒家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和坚守。整首诗词语言简练、意蕴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表达,展示了作者对丁元珍的敬仰和追思之情,同时也凸显了宋代文人的学问追求和人格追求。
残山剩水带离亭,送客烦君远作程。直欲明年击吴榜,白沙翠竹是柴荆。
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鱼弗郁兮栢冬日。正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皇谓河公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
禅宫门寂寂,庭草无行迹。东风自扫阶,疑是开帘客。
鞭丝曳雪缭官槐,绿阵中间一道开。高下未劳轻喜愠,相公曾作榜梢来。
同执群方至,因山十月催。永违天日表,空有肺肝摧。帐殿流苏卷,铃歌薤露哀。宫中垂晓轫,西去不更回。
太行山下路,荆棘昨来平。一自开元后,今逢上客行。地形吞北虏,人事接东京。扫洒氛埃静,游从气概生。蓟门春不艳,淇水暖还清。看野风情远,寻花酒病成。官闲身自在,诗逸语纵横。车马回应晚,烟光满去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