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曾是身由身,岂合区区入世尘。
萧散未能忘故态,优游聊喜及时春。
闲中浊酒偏亲我,同外飞花欲趁人。
多谢鸣鸠催对雨,坐惭无术粒斯民。
韩维(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国,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亿子,与韩绛、韩缜等爲兄弟。以父荫爲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爲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臺司。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歷河阳,復知许州。哲宗即位,召爲门下侍郎,一年余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一○九五)定爲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爲《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阳集》爲底本,校以清丁丙收藏的旧钞本(简称旧钞本,今藏南京图书馆)。录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集中诗多重出,如卷七、卷八重《城西二首》,卷七《和三兄题蜀中花园》与卷一○《和景仁赋才元寄牡丹图》诗亦重。《城西二首》删卷八重出诗,因卷一○的重出诗有自注,删省卷七中一首。
《东禅院坐上作》是宋代韩维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追求宁静自然、超脱尘世的心境,并对自然和时光的流转表达了赞美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山林曾是身由身,岂合区区入世尘。
萧散未能忘故态,优游聊喜及时春。
闲中浊酒偏亲我,同外飞花欲趁人。
多谢鸣鸠催对雨,坐惭无术粒斯民。
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山林为背景,表达了作者追求超凡脱俗的心愿。"山林曾是身由身"意味着作者曾经身世出于山林之间,与自然为伴,而不愿意沉迷于纷扰的尘世之中。"岂合区区入世尘"则表明作者对于尘世纷扰的厌倦和不满。
诗词中还流露出对过去的怀念,"萧散未能忘故态",作者仍然难以忘怀过去的自由自在。然而,他并不为此而悲伤,反而以欢喜的心情游走在时光流转之中,"优游聊喜及时春"。
在闲适的时光中,作者喜欢品味浊酒的醇香,这种安静与自然的相伴使得他觉得亲近,"闲中浊酒偏亲我"。而外界的飞花似乎要趁人而去,让作者感到惋惜,"同外飞花欲趁人"。
诗词以感谢鸣鸠催雨作为结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感激和敬佩。这里的鸣鸠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而雨水象征着新的开始。作者坦然地坐在禅院之上,对自己的无所作为感到惭愧,"坐惭无术粒斯民",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心态。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时光和身心的思考,表达了作者追求宁静自然、超脱尘世的心愿,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佩。同时,诗词中的意象和抒发的情感也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较量武艺论勋庸,曾发将军箭落鸿。握内从夸弯似月,眼前还怕撇来风。只知击起穿雕镞,不解容和射鹄功。得病自从杯里后,至今形状怕相逢。
寻幽过桥去,松径入琳宫。竹摆风檐绿,榴残雨院红。黏碑多古籀,插架独参同。道士掀髯笑,诗联石鼎工。
此身饮罢无归处,心怀百忧伤千虑。天翻地覆谁得知,魏公垂泪嫁文姬。天涯憔悴身,托命於新人。念我出腹子,使我叹恨劳精神。新人新人听我语,我所思兮在何所。母子分离兮意难任,死生不相知兮何处寻。
巷南巷北秋月明,东家西家读书声。官闲出局各无事,冷落往往思同盟。出门相寻索一笑,亦或邂逅因俱行。黄中掀髯语激烈,韶美坚坐书纵横,子充清言喜置酒,赤梨绿柿相扶檠。寒灯耿耿地炉暖,宫门风顺闻疏更。故交一作霜叶散,外物已付秋毫轻。两穷相遭世果有,我与邹子俱南征。
车鱼鄮城馆,书画剡溪船。饭颗诗应瘦,灯花人未眠。空林带冰月,老屋架霜烟。寂寞凤栖叟,思君又一年。
洞中龙老不知年,荣隐先生稳著鞭。大袖长歌出天汉,信乎平地有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