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壑亦易得,安得桂林林。
道人偶见之,不是岁月深。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爲永嘉学派巨擘。孝宗干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歷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爲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贊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爲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爲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謚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爲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东阳郭希吕山园十咏·桂壑》是宋代陈傅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在东阳郭希吕山园中的十首咏诗之一·桂壑
一条幽深的山谷,也容易找到,
但哪里能找到像桂林一样的山林。
一位道士偶然看到这景色,
并不觉得岁月已经深沉。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东阳郭希吕山园中一条幽深的山谷,以及作者陈傅良对桂林山林的向往之情。诗中的景色引发了一位道士的注意,但他没有被岁月的流转所感动。通过这幅山谷和桂林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桂林美景的向往,并暗示了人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够超越岁月的限制。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入的语言描绘了山谷和桂林两种不同的山水风景。作者通过将东阳郭希吕山园的山谷与桂林的山林进行对比,展示了桂林山林的独特之美。桂林以其优美的山水景观而闻名,而东阳郭希吕山园的山谷虽然也很美丽,但对作者来说仍然不及桂林。这种对桂林山林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自然美景的强烈渴望,并且暗示着人们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欣赏是无关岁月的,它们能够超越时间的限制。
整首诗以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林的羡慕之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诗人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突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寄托情感的手法使得诗词具有深远的意义,引发读者对自然美景的思考和赏析。
吾与子所居,相去二百里。建昌吾之邻,其实同郡耳。已久闻姓名,不专为科第。论心虽所共,举足若相避。只今缘檄来,车柄初各指。去矣信所之,偶然集于此。相闻始相逢,同调更同事。谈谐出肺肝,议论到骨髓。首遗垂盖篇,至以马班比。爱我岂不深,恐非切磋意。麻姑山气偏,土物
快磨三尺剑,欲斩佞臣头。
人道中秋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裹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朱阳媚初夏,庭宇生闲情。幽禽奏新响,嘉木敷柔荣。余寒逗春服,浮阴妨昼晴。云颓山翠重,雨过林香清。独步还独坐,取适夫何营。兴至发高咏,澹然心自平。
燕子呢喃君得知,深谈实相妙难思。久参贝叶云何梵,一见桃花更不疑。一物言无也大奇,如何半夜却传衣。於知见处生知见,在是非中起是非。
黄絁制袍白布袴,长须扶拜翁翁墓。残骸倘未随朝露,鱼菽一年来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