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杜门》

柴门深闭岂须开,谓可张罗亦陋哉。
闲听竹间幽鸟语,绝胜门外俗人来。

作者介绍

郑刚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一字汉章,号北山,又号观如,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进士,授温州军事判官。六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九年,爲枢密行府参谋出谕京陕,归除权礼部侍郎,寻兼详定一司又兼权刑部侍郎。十年,除试礼部侍郎。十一年,擢枢密都承旨,爲川陕宣谕使。十二年,迁川陕宣抚副使兼营田。十七年,以忤秦桧罢,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桂阳居住,徙復州、封州安置。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有《北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事见本集卷末附录郑良嗣《郑公年表》,宋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七○有传。 郑刚中诗,以清康熙三十六年郑世成刻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金华丛书》所收同治十一年永康胡凤丹据康熙重刻本(简称金华丛书本)及《两宋名贤小集·石羊山房集》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诗词:《杜门》
朝代:宋代
作者:郑刚中

柴门深闭岂须开,
谓可张罗亦陋哉。
闲听竹间幽鸟语,
绝胜门外俗人来。

中文译文:
深闭的柴木门何必打开,
认为安排事物也是粗俗的。
静静地聆听竹林中幽鸟的鸣叫,
胜过门外喧嚣而来的世俗之声。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郑刚中对于清静修养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忙的厌倦之情。诗中的柴门象征着诗人的居所,深闭的柴门象征着他追求宁静和独处的生活态度。诗人认为,张罗琐事只会使人变得粗俗,而他更愿意在竹林中静听小鸟的歌唱,那种宁静胜过了外界喧嚣的世俗之音。

赏析:
《杜门》是一首宋代的小诗,通过诗人对柴门深闭和竹间幽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和远离喧嚣的向往。整首诗简短而精炼,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柴门深闭和竹间幽鸟的对比,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纷扰世俗生活的厌倦。

诗人将柴门深闭与张罗琐事相对立,表达了对于繁忙喧嚣生活的排斥态度。他将自己的理想生活场景描绘为竹林中静静聆听鸟语的情景,强调了宁静的价值和对于内心平静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传达了诗人渴望远离世俗喧嚣、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宁静与繁忙之间的强烈对比,思考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 《次韵徐影说见寄并呈牟存叟》

    东南有华屋,结构清江濆。规橅百年远,庭宇无纤氛。前林艺杞梓,后圃植兰荪。嘉宾日还往,门户生精魂。虽惭北第壮,犹能植乾坤。主人遗后意,岂欲徒饱温。相斯大此屋,传世垂无垠。人事一朝异,祖训成仇冤。奸柰窃其柄,良朋中路捐。殖贷以自封,顾笑以为欢。耳目就聋塞,谁其

  • 《酬齐上人》

    不见汤师久,病眠时序深。忽惊朱夏过,真负碧云吟。他日虎溪约,同时凤阙心。未论应去住,杖屦且相寻。

  • 《句》

    饱看七宝山头月,惯听三茅观里钟。

  • 《教授方君孺人刘氏哀诗二首》

    伯姊真贤妇,闺门行可师。虽从合拊礼,似欠悼亡诗。壁已空遗挂,碑谁补色丝。嗟呼保及矣,托此识余悲。

  • 《满庭芳》

    大道无形,难言难说,世人不晓其根。不凭清净,数墨强寻文。若是只凭经典,世间有、多少能人。都成道,九天之上,塞满玉皇庭。何须开辩利,休穷周易,罢讲黄庭。真清真净,心上要无尘。自有神仙提契,恁时节、得赴玄门。幽微处,逍遥快乐,终日罗哩*。

  • 《次韵刍父上巳日同游朱园四首》

    野水青山非昔祠,奠觞那得计醇醨。抛梁有咏谁其续,除却灵均世不知。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