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初开闢浩难名,帝降而王绪可寻。
百代相因三代礼,七弦何似五弦琴。
时逢否泰有消长,道在乾坤无古今。
所以孟轲生战国,欲承三圣正人心。
于石(一二四七~?)(生平据本集卷一《邻叟招饮》“三十将远游,海波忽扬尘”推定),字介翁,号紫巖,晚号两谿,兰溪(今属浙江)人。宋亡,隠居不仕,一意于诗,生前刊有集七卷,卒后散失,由门人吴师道就藏本及所藏续抄者选爲《紫巖诗选》三卷。事见《吴礼部集》卷一七《于介翁诗选后题》,明万历《金华府志》卷一六、《宋季忠义录》卷一三有传。 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朱彝尊钞本(简称朱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于国华留耕堂刻傅增湘校本(简称傅校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读史七首》是宋代文学家于石的作品,描绘了历史的起源和发展。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历史的记录始于浩难时期,封建制度的出现实现了王朝的传承。百代相继,礼乐制度沿袭了三代的传统,七弦琴何能与五弦琴相比。时兴时废、盛极必衰是历史的常态,道理就存在于永恒的天地之间,与古今无关。正因如此,孟轲生活在战国时期,渴望继承古代三位圣人的思想,以成就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诗意:
《读史七首》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对正义和智慧的追求。诗中提到的浩难和王朝传承,象征着历史中的动荡和秩序的建立。百代相因,三代礼乐的传承,体现了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七弦琴与五弦琴的对比,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演进。诗的最后一句则突出了道理的永恒与超越古今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赏析:
《读史七首》融合了对历史的思考、宏大的历史背景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揭示了历史的循环性和普遍规律。通过对历史的追溯,作者提出了对正义和道理的追求,表达了对社会和人类前途的思考。诗中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诗意更加丰富。传承和发展是历史的主题,道理是智慧的源泉。作者通过对孟轲的提及,强调了对三圣思想的推崇和追求,表现了作者对和平与和谐社会的向往。
这首诗意境深远,是对历史和人类发展规律的深度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阅读和思索这首诗,人们可以对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引发个人对于道义和智慧的追求。
香歇朝衣懒更熏,梦残宫漏远难闻。漫郎不称青绫被,退士惟堪白布裙。
墨墨怀孤愤,皇皇过六旬。浪移秦国木,稳积汉家薪。杂遝乾坤事,奔腾战伐人。星檐送徐步,高树上苍旻。
胜友欣倾盖,羁宦懒书空。爱君笔力清壮,名已在蟾宫。萧散英姿直上,自有练裙葛帔,岂待半通铜。长短作新语,墨纸似鸦浓。山吐月,溪泛艇,率君同。吾侪轰饮文字,乐不在歌钟。今夜长风万里,且倩泓澄浩荡,一为洗尘容。世上闲荣辱,都付塞边翁。
水轩幽会六人同,夜色苍茫蜡炬红。淅淅好风天似水,纷纷高论气如虹。罚筹蝟起觞无算,醉骨山颓榼屡空。却坐胡床看月上,对人楼殿有无中。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燕子楼中燕子飞,芹泥一点误沾衣。主人频起嗔嫌意,垂下珠帘不放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