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类于鱼,其心好蠹书。
居常游箧笥,未始在江湖。
为害千般有,言烹一物无。
年年当盛夏,{左日右煞}了却如初。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蠹书鱼》是宋代邵雍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形状类似鱼,它的内心热爱蠹书。
常常居住在箱笥里,从未出现在江湖之上。
它的危害千般多,言论能毁灭一切。
每年夏天来临时,无论左右日光如何,它依旧存在。
诗意:
《蠹书鱼》以形状类似鱼的书蠹为象征,抒发了对书籍的珍视和对言论力量的思考。诗中的蠹书鱼被描绘为一种隐秘而有害的存在,它居住在箱笥里,默默侵蚀着书籍的内容,可以毁灭文字的力量。尽管它的危害无处不在,但它却难以被察觉和消灭。诗中的夏天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蠹书鱼却在夏天之后依旧存在,意味着文字的力量是无法被消灭的。
赏析:
《蠹书鱼》通过寓言的手法,表达了对书籍和言论力量的思考和珍视。诗中的蠹书鱼象征着那些偏激、有害的言论和观点,它们悄无声息地侵蚀和破坏着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诗人通过将蠹书鱼比作形状类似鱼的生物,将其与书籍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书籍的珍贵和言论的重要性。
诗人在诗中提到蠹书鱼居住在箱笥里,这种描写意味着书籍需要被珍视和保护,同时也暗示了蠹书鱼的隐秘和危险性。诗中还提到蠹书鱼的危害多种多样,言论能毁灭一切,这是对言论力量的警示,提醒人们要审慎选择和运用自己的言辞和观点。
诗中的夏天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更迭,而蠹书鱼依旧存在,说明文字的力量是持久而不可摧毁的。这也是对知识和智慧的肯定,无论经历怎样的变迁,文字和言论的力量始终存在并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蠹书鱼》这首诗词通过对蠹书鱼的描绘和象征,表达了对书籍和言论力量的思考和珍视,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言论的影响力和选择适当的观点。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意味深长的语言,展示了邵雍对文化和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
东风入雕槛,百卉无不花。一经造化手,各若矜春华。主人最好事,护养从萌芽。浇灌与封植,恩光无等差。其间一本尤所喜,欲售千金贵无比。君不见洛阳好事丞相家,曾剪姚黄贡天子。
江南十兄弟,长被时一共。梦时各自境,独与君同梦。
微雨散芳菲,中园照落晖。红树摇歌扇,绿珠飘舞衣。繁弦调对酒,杂引动思归。愁人当此夕,羞见落花飞。
才高多感激,道直无往还。不如此台上,举酒邀青山。青山虽云远,似亦识公颜。崩腾赴幽赏,披豁露天悭。落日衔翠壁,暮云点烟鬟。浩歌清兴发,放意末礼删。是时岁云暮,微雪洒袍斑。吏退迹如扫,宾来勇跻攀。台前飞雁过,台上雕弓弯。联翩向空坠,一笑惊尘寰。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同游。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