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上耕屯望一秋,鼓行那复更迟留。
落星误尽痴儿辈,长说宣王抗武侯。
孙应时(一一五四~一二○六),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从陆九渊学。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台州黄巖尉。歷秦州海陵丞、知严州遂安县。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应辟入崈幕。后知常熟县。宁宗开禧二年改通判邵武军,未赴而卒,年五十三。有文集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烛湖集》二十卷。事见本集附编宋杨简《孙烛湖圹志》、张淏《孙应时传》。 孙应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烛湖集》爲底本,酌校他书引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读通鉴杂兴》是一首由宋代诗人孙应时所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在渭水边的农田上,眺望着一个秋天。
鼓声敲打着,怎么还是离去得那么慢。
落下的星星已经将愚昧的年轻一代误导殆尽,
长久以来他们都在说宣王抵抗武侯的事情。
诗意:
这首诗以渭水边的农田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秋日的景象。作者在耕田间眺望着秋天,感叹时间过得很慢,仿佛鼓声不能使时间流逝更快。落下的星星象征着年轻一代,他们迷失在自己的空想中,不了解历史,以为宣王能够抵抗武侯。通过这首诗,作者对于年轻人盲目追求虚幻的美好以及对历史的无知进行了批判。
赏析:
《读通鉴杂兴》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于年轻一代的担忧与忧虑。渭水上的农田正代表着黄土地的辛劳与农民的智慧,而秋日的景象更加彰显了岁月的流转和岁月的沉淀。鼓声与时间的逝去形成强烈的对比,显示出作者对于时间流逝过于迅速的感叹。
诗的后半部分揭示了作者对年轻一代的担忧,他们在误导中愚昧无知地将希望寄托在虚幻的美好上。作者将其比喻为落星误尽痴儿辈,表达了对于年轻一代在历史方面的无知与对过去英雄事迹的曲解。
通过对于年轻人的批判,诗人孙应时提醒人们应当珍惜现实,注重对历史的了解和思考。这首诗将警醒与伤感相结合,以深邃的意境表达出了对于年轻一代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思考与反思。
居家到底胜居官,啼鸟声中昼掩关。待得小园花落尽,更须移酒对青山。
万条银烛引天人,十月长安半夜春。步障三千隘将断,几多珠翠落香尘。一人女婿万人怜,一夜调疏抵百年。为报司徒好将息,明珠解转又能圆。人主人臣是亲家,千秋万岁保荣华。几时曾向高天上,得见今宵月里花。比翼和鸣双凤凰,欲栖金帐满城香。平明却入天泉里,日气曈曨五色光。
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奚虏奉遗祠。
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子牟何必怨江湖。秋天响亮频闻鹤,夜海曈曨每见珠。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月华未上鼓声喧,又向山阴过上元。五岁镜湖才一熟,今年灯市始应烦。留连昼景通三夜,呼吸阳和达九门。游客不知千古意,看人看火漫奔奔。
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