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傍山色青环郭,八面波光练抹坤。
天造居然成别墅,帝招未肯入修门。
爱莲岂欲希周子,起蕝终难滞叔孙。
介甫争墩人已笑,老夫安敢又争村。
刘克庄(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以荫补将仕郎,初仕靖安主簿、真州录事。后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十二年监南岳庙。十七年知建阳县。以咏《落梅》诗得祸,闲废十年。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爲帅司参议官,二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右郎官,寻罢。淳祐六年(一二四六),以“文名久着,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七年出知漳州。八年迁福建提刑。景定三年(一二六二)权工部尚书、兼侍读,旋出知建宁府。五年因目疾以焕章阁学士致仕。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除龙图阁学士。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定。生前曾自编文集,林希逸作序,继有后、续、新三集。后由其季子山甫匯编爲《大全集》二百卷。事见宋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洪天锡《后村先生墓志铭》。 刘克庄诗,一至十六卷以铁琴铜剑楼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爲底本,校以《四部丛刊》影印清赐砚斋《后村先生大全集》(简称砚本)、杨氏海源阁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简称后印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十七至四十八卷以赐砚斋本爲底本,校以清冯氏{艹/广/卢}经阁旧藏抄本(简称冯本)、清卢氏抱经楼旧藏抄本(简称卢本)、翁同书校清秦氏石研斋抄本(简称秦本,凡採用翁氏朱笔校字,简称翁校)、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简称张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二和》是宋代刘克庄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四周山色苍翠环绕城郭,
八方波光如练般铺展在大地。
这样的美景实在是天造之宅,
然而我却不愿意进入修门。
我爱莲花,但并不希望效仿周子,
我种蕉树,却也难以像叔孙那样长久存留。
介甫争着占据墩子,人们都笑话他,
老夫怎能再争夺一个村落呢?
诗意:
《二和》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刘克庄对于逃离尘世纷扰、追求宁静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思考。诗中通过描写山水环绕的城郭、波光粼粼的大地以及自然中的莲花和蕉树,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赞叹和热爱。同时,作者通过比喻自己与古代名人的境遇,表达了对于个人命运和历史沉浮的思考。最后,作者以一种自嘲的态度表示,不愿再与他人争夺利益,而是选择安享晚年。
赏析:
《二和》的诗意主题是隐逸志向和追求宁静自在的生活态度。通过山色、波光和自然植物的描绘,诗中充满了自然的清新和宁静的意境。作者表达了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尘世浮华的厌倦,希望远离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同时,通过对于周子、叔孙等古代名人的比喻,作者对于个人命运和历史沉浮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自己独立、坚持个性的态度。最后两句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不愿再与他人争夺利益,而是选择安享晚年的心态。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个人命运和人生态度的思考。这首诗词既具有宋代文人的典型特征,又流露出作者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对于尘世纷扰的冷眼旁观。
平林历历晓云迷,津堠将迎客棹西。千古兴亡泰伯国,一川经纬锹公堤。雨添柳色成蛾绿,春剩花香散麝脐。去去苕城知不远,摩挲老眼看山溪。
洛人好种花,唯我好种竹。所好虽不同,其心亦自足。花止十日红,竹能经岁绿。俱沾雨露恩,独无霜雪辱。
喜冰澌初泮,微和渐入、东郊时节。春消息,夜来顿觉,红梅数枝争发。玉溪仙馆,不是个、寻常标格。化工别与、一种风情,似匀点胭脂,染成香雪。重吟细阅。比繁杏夭桃,品格真别。只愁共、彩云易散,冷落谢池风月。凭谁向说。三弄处、龙吟休咽。大家留取,时倚阑干,闻有花堪折
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冤骨销寒渚,忠魂换旧乡。空余楚辞在,犹与日争光。
盘磴回廊古塔深,紫芝红药入云寻。晚吹箫管秋山里,引得獮猴出象林。
碧烟红雾漾人衣,宿雾苍苔石径危。风巧解吹松上曲,蝶娇频采脸边脂。同寻僻境思携手,暗指遥山学画眉。好把身心清净处,角冠霞帔事希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