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茎露,金茎露,绝胜九霞觞。
挼碎菊花如玉屑,满盘和月咽风香。
不老是丹方。
六十七,六十七,七岁见端平。
记得是秋除目好,近年大路到南京。
楚制起诸生。
刘辰翁(一二三二~一二九七)(生年据本集卷九《百字令》自注“僕生绍定之五年壬辰”,卒年据《天下同文集》卷三七《哭须溪墓》),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因母老,请爲赣州濂溪书院山长。五年,应江万里邀入福建转运司幕,未几,随江入福建安抚司幕。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爲临安府教授。四年,入江东转运司幕。五年,爲中书省架阁,丁母忧去。元成宗大德元年卒。遗着由子将孙编爲《须溪先生集》,《宋史·艺文志》着录爲一百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辑爲十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传世。《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义录》卷一六有传。 刘辰翁诗,《须溪集》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有关书引录,编爲第一卷。《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以宜秋馆本爲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编爲第二、三、四、五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法驾导引(寿吴蒙庵)》
金茎露,金茎露,
绝胜九霞觞。
挼碎菊花如玉屑,
满盘和月咽风香。
不老是丹方。
六十七,六十七,
七岁见端平。
记得是秋除目好,
近年大路到南京。
楚制起诸生。
中文译文:
金茎露,金茎露,
超越了九霞觞。
捻碎菊花如玉屑,
满盘和月吞风香。
不老乃是丹方。
六十七,六十七,
七岁见到端平。
记得那是秋天,除去烦恼,眼界开阔,
近年走过大路来到南京。
楚制兴起众多学子。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刘辰翁的作品,描绘了一个寿庆的场景。诗人通过描绘金茎露、菊花、月亮和风等景物,表达了对长寿和幸福的祝愿。
首先,金茎露被提到两次,象征着珍贵的宝贝。九霞觞是一种传说中的仙酒,而金茎露被形容为超越了它的存在,暗示寿庆之喜更胜于仙人的宴会。
接着,诗人描述了将菊花捻碎如玉屑,盘中满是和月吞风的香气。菊花象征着秋天和长寿,而和月的画面则表达了祝福的美好愿景。满盘的菊花和盘中的和月相得益彰,给人一种繁盛、美好的感觉。
诗的下半部分,诗人提到了不老丹方,六十七岁和七岁见到端平的经历,以及近年来到南京的大路。不老丹方指的是长生不老的仙丹,暗示了寿庆的愿望。六十七岁和七岁见到端平则表达了作者的年纪和对平安长寿的祝福。最后一句提到近年来到南京的大路,楚制起诸生,可能是指作者的旅行经历和对楚国文化的赞赏。
整首诗以寿庆为主题,通过描绘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和表达祝福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长寿和幸福的向往,并传达出一种欢庆和祝福的氛围。
珠树森森秀阮林,高堂有母各欢心。兰陔娱养时多暇,勿遣平安阙嗣音。
六十归来,今过七十,感谢圣恩嘉惠。早眠晏起,渴饮饥餐,自己了无心事。数卷残书,半枚破砚,聊表秀才而已。道先生、快写能吟,直是去之远矣。没寻思、拄个青藜,*双芒屦,走去渡头观水。逝者滔滔,来之衮衮,不觉日斜风细。有一渔翁,蓦然相唤,你在看他甚底。便扶杖、穿起
村烟城树远依依,解指青溪与翠微。风送白鱼争入市,江过黄鹄渐多矶。家从久念方惊别,地喜初来也似归。近日江南新涝后,稻虾难比往年肥。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总道狙公不易量。朝三暮四尽无妨。旧时邺下刘公干,今日家中白侍郎。歌浩荡,酒淋浪。浮云身世两相忘。孤峰顶上青天阔,独对春风舞一
已饱忧患味,方收翰墨动。龙飞新进士,猿臂老将军。千里推车轴,群工愧斧斤。天乎如有意,更为续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