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隐山晖,树分溪影,未放妆台帘卷。
篝密笼香,镜圆窥粉,花深自然寒浅。
正人在、银屏底,琵琶半遮面。
语声软。
且休弹、玉关愁怨。
怕唤起西湖,那时春感。
杨柳古湾头,记小怜、隔水曾见。
听到无声,谩赢得、情绪难翦。
把一襟心事,散入落梅千点。
张炎(一二四八~一三二○),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成纪,居临安(今属浙江)。俊裔孙。宋亡不仕,纵游浙东西以终,元仁宗延祐七年卒。平生工长短句,以春水词得名,因称张春水。有《山中白云词》。事见《山中白云词》卷首、冯沅君《张玉田先生年谱》(《双玉丛书》)。
诗词:《法曲献仙音(席上听琵琶有感)》
朝代:宋代
作者:张炎
云隐山晖,树分溪影,
未放妆台帘卷。
篝密笼香,镜圆窥粉,
花深自然寒浅。
正人在、银屏底,
琵琶半遮面。
语声软。
且休弹、玉关愁怨。
怕唤起西湖,那时春感。
杨柳古湾头,
记小怜、隔水曾见。
听到无声,谩赢得、情绪难翦。
把一襟心事,散入落梅千点。
中文译文:
云彩遮挡了山光,
树木在溪水中倒影分离,
妆台的帘子还没拉开。
篝火密集地散发香气,
镜子圆圆地窥视着粉黛,
花儿的深处自有寒凉浅薄。
正直的人坐在那里,
银屏幕的底部,
琵琶只遮住了一半面庞。
语音柔和。
暂时停止弹奏,不再演奏那愁怨的曲调。
怕唤起对西湖的思念,那时的春意。
古老的杨柳在湾头,
记得曾经隔着水见过可怜的人。
听到了无声,
却徒然得到了难以消除的情感。
将心事洒落其中,
散入千点落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在席间聆听琵琶曲时的感悟和情感。诗中以景物描写来烘托情绪,展现了一种幽静、忧伤的氛围。
诗的开头描绘了云彩遮挡山光、树木倒影分离的情景,暗示了作者心境的阴郁和深沉。妆台的帘子还没有拉开,意味着一种未启封的心思或某种故事尚未展开。
接下来,诗中的篝火和镜子等意象进一步勾勒出一幅席间的场景。篝火散发香气,镜子窥视着粉黛,暗示着女性的妆饰和美丽。花儿的深处自有寒凉浅薄,可能暗示了花儿的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诗中出现了正直的人和银屏幕,以及琵琶遮住一半面庞的描写,这些细节表达了一种含蓄和内敛的情感。语音柔和,意味着作者的心声轻柔而低沉。
下面的几句诗描述了琵琶曲调的变化。作者暂时停止弹奏,不再演奏愁怨的曲调,怕唤起对西湖的思念,这里的西湖可能象征着一种美好的过去。诗中的春感和怀念的情绪,通过对西湖的提及,进一步增加了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最后几句描述了古老的杨柳和隔水而见的可怜之人的情景。虽然听到了无声,但情感却无法割舍。诗的结尾以落梅的形象,将作者的心事洒落其中,形成了一种寓情于景的意境。
整首诗以细腻、含蓄的语言描绘了席间听琵琶时的情感和思绪。通过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伤、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情感的难以割舍。整体氛围幽静而忧伤,给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印象,展示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闲居虽懒放,未得便无营。伐木添山色,穿渠擘水声。经霜收芋美,带雨接花成。前日邻翁至,柴门扫叶迎。
七岁投閒日,浑如未第初。牛衣困褴缕,鹤饭愧粗疏。圣有杯中露,朝无别后书。温寻皆旧学,风雨岁时余。
鲁公之节非一死,其谁碑之子曾子。鲁公之德人未知,其谁堂这张紫微。继公作郡五百载,登堂思公宛如在。江南遗墨处处传,鲁公去作麻姑仙。一杯相与借风月,但见云碧开池莲。紫微声名今第一,归上鸾台应不日。笑谈千里无兵戎,临川草木生春风。他年道傍儿女说,不思鲁公思张公。
官曹无人吏休沐,杜门谢病车脱轴。门前经旬客不至,苔色侵阶春更绿。书堂萧然白日静,黄蜂收声蜜房足。杨花浩荡天无风,檐端三丈朝阳红。晴薰病眼暖欲醉,卧搔短发如飞蓬。枕书睡熟呼不醒,黄粱正饭邯郸翁。不知纷纭梦几许,觉来烟际闻昏钟。
圣主崇文化,锵锵得盛才。相因归梦立,殿以集贤开。象系微言阐,诗书至道该。尧尊承帝泽,禹膳自天来。礼洽欢逾长,风恬暑更回。国朝将舜颂,同是一康哉。
二月清江外,遥遥饯故人。南山晴有雪,东陌霁无尘。骑别章台晚,舟行洛水春。知君梁苑去,日见白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