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苔径入旧栽竹,树里桥横新凿池。
丈室稳居清绝地,岂容支遁不能诗。
张镃(一一五三~?),字功甫,又字时可,号约斋居士,祖籍成纪(今甘肃天水),南渡后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俊曾孙。以廕官奉议郎,直秘阁、权通判临安府。宁宗开禧三年(一二○七)爲司农少卿,因预杀韩侂胄密谋,爲史弥远所忌,一再贬窜。嘉定四年(一二一一),除名编管象州,死于贬所。镃藉父祖遗荫,生活侈汰,于孝宗淳熙二十年(一一八五)构园林于南湖之滨。曾先后从杨万里、陆游学诗,并多倡和。有《南湖集》二十五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卷(其中诗九卷)。事见《诚斋集》卷八一《约斋南湖集序》,《齐东野语》卷二、一五、二○。 张镃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永乐大典》残本及清干隆鲍廷博校刻本(简称鲍校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卷。
诗词:《访安福寺叶上人》
朝代:宋代
作者:张镃
译文:
踏上苍苔盈径,穿过历史悠久的竹林,
一座桥横跨在新凿的池塘上。
在这宁静幽雅的地方,一位隐士安居,
怎能容忍他不吟诗作赋?
诗意:
《访安福寺叶上人》是宋代诗人张镃的作品,描绘了一个清静幽雅的场景。诗人踏入安福寺,穿过长满苍苔的小径,看到一座新凿的池塘,桥横跨其上。在这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有位隐士安居其中,他的心境宁静而高远。然而,这样的环境和生活状态,怎能容忍隐士不发表诗歌,不表达自己的心灵感受呢?这是诗人对隐士的期望和赞美,同时也是对诗歌创作的推崇和理解。
赏析:
《访安福寺叶上人》通过描绘一幅静谧宜人的景象,展示了诗人对隐居者的向往和对诗歌创作的理解。诗中所描述的苍苔盈径、历史悠久的竹林,以及新凿的池塘和横跨其上的桥梁,形象地展现了一幅优美的自然景观。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一位隐士安居其中,他的生活宁静而恬淡,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然而,诗人认为,隐居的生活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而是一种更好地表达自己、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正因如此,诗人感叹隐士岂能不以诗歌作为表达自我的媒介。这是对诗歌创作的崇高理解,也是对隐士生活方式的推崇与赞美。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隐士的清静生活,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认同。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以及对隐士及其生活方式的赞美,展示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融合,并呼吁诗人应当在这样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才华,用诗歌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这首诗既颂扬了隐士的高尚品质,也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和理解,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圣学家傅自有师,更罗英俊侍经帷。治功尚论唐虞际,政体宁甘汉晋卑。猥向梁园陪末坐,敢凭尧历记佳期。羞囊已辨诗千首,准拟年年荐寿卮。
丈人居水南,未省价高索。平生丘壑事,长啸天宇窄。舍榜五株柳,宛是陶家宅。舍南数亩园,似与人境隔。方须漉酒巾,渐喜扶老策。以兹不愿仕,偶然似彭泽。青松手所种,抚之无愧色。都忘岁月徂,不受霜霰迫。是身等浮云,术也可不择。持此百年间,常恐中道画。旷哉遗世情,遇我
别访难遽了,不知寒夜长。回灯撤杯案,抱被宿船仓。载听远鸡唱,稍分征雁行。临风满掬泪,吹落一襟霜。
去岁投荒客,今春肆眚归。律通幽谷暖,盆举太阳辉。喜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还将合浦叶,俱向洛城飞。
壮游几度上南楼,今度重来二十秋。俯仰之间只犹昨,登临何处是无愁。好山常在世青眼,此水如斯人白头。老兴未阑明月上,归欤笠泽有扁舟。
旋插杉枝蔽晓曦,缓摇轻箑自融怡。调琴不用求成曲,得句何须凑作诗。无复趋炎同褦襶,但能寻睡学希夷。太仓日食五升米,老矣不嫌人更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