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鱼浅水中,投置最深处。
当暑脱煎熬,翛然泳而去。
岂无良庖者,可使供七箸。
物我皆畏苦,舍之宁啖茹。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放鱼》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捉鱼浅水中,投置最深处。
当暑脱煎熬,翛然泳而去。
岂无良庖者,可使供七箸。
物我皆畏苦,舍之宁啖茹。
中文译文:
在浅水中捉鱼,将它们释放到最深处。
在炎热的夏天,摆脱煎熬,轻盈地游走而去。
难道没有善良的厨师,可以将它们烹制成香美的菜肴。
万物都畏惧痛苦,舍弃它们,宁愿享受美味的食物。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放生鱼的场景,表达了王安石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苦难的回避。诗中的"放鱼"意味着将捕获的鱼放回自然,给予它们自由。通过这个场景,诗人展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首先,诗人将鱼放入最深的水域,这是为了让鱼能够自由畅游,摆脱困境。这里的水深可以视为一种象征,代表了自由和宽广的空间。通过放鱼的行为,诗人传达了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在第二节中,诗人描述了夏天的酷热和煎熬。"翛然泳而去"的形象描绘了鱼在水中自由畅游的场景,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在暑热中寻求解脱的愿望。这里的鱼可以被视为诗人自己,通过与鱼的比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摆脱困境和苦难的向往。
接着,诗人提到了"良庖者",指的是善于烹饪的厨师。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反思人们对于生命的对待方式。诗人认为,生命不应该被随意摧残和伤害,而是应该被合理利用和呵护。"可使供七箸"表示即便有好的厨师,也应当舍弃这些生命,选择更加温和的食物。
最后两句"物我皆畏苦,舍之宁啖茹"表达了诗人对于痛苦的回避态度。诗人认为,万物都害怕痛苦,都会选择逃避。舍弃苦难,选择享受美好的事物。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示了王安石对生命和苦难的思考。通过放鱼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由和解脱的向往,同时也呼唤人们对生命的关怀和尊重。诗中透露出一种人文关怀的情怀,以及对于生命和幸福的思考。
经旬长雨暗春山,小白枝头正可攀。賸却叩舷浮绿净,未容着屐上苍顽。题诗过我工排闷,载酒留人肯破悭,要及花时酬老大,笋舆从引不须闲。
五月新丝满市廛,缲车响彻斗门边。 沿流直下羔羊堰,双橹迎来贩客船。
病中忽误通真理,静处专寻入定工。雨汗淋头都不管,须臾和气自冲融。
避贤解组,三见太行秋。惭画锦,犹远胜,敝貂裘。玩沧洲。霜水清如玉,穷霄壤,忘物我,恢障塞,无牖户,底绸缪。自笑平生事业,知今日,颇善为谋。有静中至乐,何处更天游。已分淹留。醉乡侯。有江湖客,翰墨友,凌元白,压曹刘。论文暇,陪杖屦,事觥筹。共藏修。世态谁能校
绣围春水锦笼山。冶游天。可惜连朝中酒、怯秋千。妆楼暖。朱帘卷。燕斜穿。冲落两三花片、镜台边。
照席琼枝秀,当年紫绶荣。班资古直阁,勋伐旧西京。在昔王纲紊,因谁国步清。如无一战霸,安有大横庚。内竖依凭切,凶门责望轻。中台终恶直,上将更要盟。丹陛祥烟灭,皇闱杀气横。喧阗众狙怒,容易八蛮惊。梼杌宽之久,防风戮不行。素来矜异类,此去岂亲征。舍鲁真非策,居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