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没高台凤不游,大江日夜自东流。
齐梁地废鸦千树,王谢家空蚁一丘。
骑马僧争淮口渡,捕鱼人据石头洲。
玉箫声断悲风起,不见长安李白愁。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湖山类稿》卷三《夷山醉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出家爲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着《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二卷等(《千顷堂书目》卷二九、三二),已佚。今存刘辰翁批点《湖山类稿》五卷;清钱谦益据云间钞诗旧册辑成《水云集》一卷;今人孔凡礼增辑爲《增订湖山类稿》五卷。《南宋书》卷六二有传。 汪元量诗,第一至五卷以清干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刻《湖山类稿》、《水云集》爲底本,删去后者重出之诗。参校清吴翌凤抄本(有清顾至、黄丕烈跋,简称顾本,藏北京图书馆)、明末抄本《汪水云诗抄》一卷(有清毛扆校跋,简称毛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诗渊》引诗等。另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凤凰台》是宋代文人汪元量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个景象,草木茂盛的高台上没有凤凰飞翔,大江不分昼夜地向东流去。这里提到的齐梁地,曾经是富饶的土地,但现在已经荒废,只有千树乌鸦栖息,而王谢家则变得空无一物,只剩下一丘蚁穴。
诗中还描绘了几个场景:骑马的僧人们争相渡过淮河口,捕鱼的人们居住在石头洲。最后,玉箫的声音戛然而止,悲伤的风吹起,而长安的李白却再也看不到他的愁苦。
这首诗以凤凰台为主题,通过写景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凤凰台是一个象征着荣耀和辉煌的地方,但现在已经被时间和命运所遗忘。大江东流不息,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齐梁地的废墟和王谢家的荒凉,暗示着一段曾经的繁荣与现在的衰落。
诗中出现的僧人和捕鱼人,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在为生活而奔波劳碌。这种景象与凤凰台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人事无常、兴衰无常的主题。
最后两句描绘了玉箫声的断绝和李白的愁苦。玉箫声断,寓意着美好的事物已经消逝,悲风起,象征着悲伤和不安。长安的李白愁苦难以言表,也暗示了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艰辛。
整首诗以凄凉的景象和隐喻的手法,表达了时光流转、兴衰转换的主题,唤起人们对于命运无常和人生苦难的思考。
孤舟横岸水潺湲,野色天成一段闲。十数牧儿黄犊侧,两三钓叟白鸥间。丛丛烟树谁家市,浅浅云峦甚处山。风定浪平归路稳,更无魂梦到萧关。
知县女,个真真。年将二六乐天真。敢求乞,任求真。天赋性,慕修真。将来功满内全真。跨祥云,礼上真。
羁贫日弥甚,破屋秋夜长。数点星挂帐,五更霜落床。寒蜂刺双足,峭若婴剑铓。枯泣不为滴,惫噫总成章。自怜憔悴生,安得逢春阳。
狻猊对立香烟度,鸑鷟交飞组绣明。
谷旦休祥见,元朝氛祲开。日车扶晓出,斗柄斡春回。致理归廓庙,私忧尚草莱。太平岂无象,天意是胚胎。
今日重来坐暖霞,故人笑谓老年华。劫空别有壶春在,云对青山兴莫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