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三千客,人人愿报恩。
应怜抱关者,贫病老夷门。
李华(约715-766),唐代散文家,诗人。字遐叔,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天宝二年(743)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使、右补阙。安禄山陷长安时,被迫任凤阁舍人。“安史之乱”平定后,贬为杭州司户参军。明年,因风痹去官,后又托病隐居山阳以终,信奉佛法。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病故。作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共倡古义,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他的文章“大抵以《五经》为泉源”(独孤及《赵郡李公中集序》),“非夫子之旨不书”。主张“尊经”、“载道”。其传世名篇有《吊古战场文》。亦有诗名。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四卷。
中文译文:《奉寄彭城公》
公侯地位高贵,有许多来宾,人人都愿意回报他的恩情。
但是请您关注一下那些抱着大门钥匙的门卫,他们贫穷患病,已经年老了。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李华写给彭城公的赠诗,表达了公子的高贵和众人对他的感恩之情。公子地位显赫,有许多客人,他们都愿意以各种方式回报他的恩德。然而,在人们对公子的赞美和恩情回报中,诗人呼吁大家也要关注那些守护大门的门卫,他们在保护公子的同时却生活贫困、患病、年老。诗人用这样的写作手法,提醒公子及其他人,在享受荣华富贵之时,也要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人群,关怀他们的疾苦与需求。
诗中所描绘的公子身份地位高贵,客人众多,体现了唐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同时也暗示诗人李华与公子之间的交往与身份关系。通过唐代社会的特点和反映社会现象,诗人通过对公子和门卫的对比,表现了对贫困人群的关怀和呼吁,呼吁社会上层不仅仅追求自身的富贵与荣耀,还要关注社会底层弱势群体,关爱他们,为他们提供帮助与支持。
这首诗既揭示了唐代社会的现实,也传达了一种思想和情感。诗中对公子的赞扬和对门卫的关注,既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呈现,又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公平与人伦道德的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首诗在表达同情公子和门卫的同时,也是对唐代社会等级制度的批判,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注的表现。
白云蒙山头,清川山下流。芳洲采香女,薄暮漾归丹。并蒂双荷叶,逢迎一障羞。持情不得语,大妇在高楼。
高树风疏欲散阴,坐来爽气渐能深。渚云乍去犹拖水,山月初生不过林。有鹤日闲眠古石,无人时到抱清琴。明朝双屐寻芳去,花坞乘春看翠岑。
湖海元龙,逸气飘然,可百尺楼。受文光万丈,星辰绚彩,爽襟一掬,风露澄秋。衔字冰清,班心玉立,海内而今第一流。翻书子,紫薇花浸月,夜揽词头。著身已是瀛洲。问更有长生别药不。是生来已带,神仙道骨,毫端自有,富贵封侯。拜赐黄封,承恩青琐,见说香名又覆瓯。从今去,
卜畋不从,兆发非熊。乃倾荒政,爰佐一戎。盛烈载垂,命祀维崇。日练上戊,宿严閟宫。迎奏嘉至,感而遂通。
闻君结屋庐,幽意枕山隅。{左果右刂}竹开三径,栽桃课百株。眼根长寂寥,心地不崎岖。试问新诗句,能穷胜事无。
风卷征尘,堪叹处、青骢正摇金辔。客襟贮泪。漫万点如血,凭谁持寄。伫想艳态幽情,压江南佳丽。春正媚。怎忍长亭,匆匆顿分连理。目断淡日平芜,望烟浓树远,微茫如荠。悲欢梦里。奈倦客、又是关河千里。最苦唱彻骊歌,重迟留无计。何限事。待与丁宁,行时已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