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道难容世,深言易绝交。
但称司马好,勿解子云嘲。
彼自盟黄棘,吾宁藉白茅。
一竿至清水,归去老江郊。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感事》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直言不讳的难处和真诚的友谊。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直接的道路难以容忍世俗,深沉的言辞容易断绝交往。但是我称赞司马(指司马光)是好人,不要对子云(指友人的名字)的嘲笑解读。他们自己效忠于黄棘(指黄庭坚)的盟约,而我宁愿借助白茅(指自己的清廉之地)。一杆鱼竿钓到清澈的水,就回到老去的江郊。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展示了方回对直言不讳和真诚友谊的思考和坚守。诗中表达了直接表达自己观点、态度的困难,因为这在现实社会中往往遭受排斥和阻碍。然而,诗人也认为深沉的言辞很容易导致交往的断绝,因为人们往往难以接受或理解真实的想法。
诗人在诗中称赞了司马光(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历史学家),认为他是一个好人,可能是因为司马光也以直言不讳而闻名。诗人同时告诫不要对友人子云的嘲笑加以解读,这可能是因为子云也是一个直言不讳的人,而诗人希望保护他的友谊。
诗中提到了黄棘和白茅,这可能是指方回与黄庭坚(宋代著名诗人)的交情。诗人表示宁愿借助白茅,表达了他对自己清廉、纯洁的追求和态度。最后,诗人描述了自己钓鱼的场景,将自己的心灵归于江郊的宁静和平和之中。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直言不讳的困境和真诚友谊的珍贵。通过对诗意的思考,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方回对于真实自我的追求以及对友情的重视。
萼绿华身,小桃花扇,安石榴裙。子野闻歌,周郎顾曲,曾恼夫君。悠悠羁旅愁人。似飘零、青天断云。何处销魂,初三夜月,第四桥春。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古往今来几过帆,天高地下一浮庵,与翁相见亦偶尔,一笑无言意自参。
后樊百君子,相对两玉人。酴醾三月暮,篠簜四时春。俱怀冰雪姿,不竞桃李辰。何以树之背,恐受俗子尘。
闻说乌台欲勘诗,此身幸不堕危机。少陵酒后轻严武,太白花前忤贵妃。迁客芬芳穷也达,故人评论是耶非。饱参一勺濂溪水,带取光风霁月归。
演纶多暇每封章,暂去颁条道更光。郡吏好排红粉妓,史君曾是紫微郎。楼台有月新诗出,囹圄无人绿草长。地接清淮足佳致,水村烟坞似鱼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