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眼睛吞佛祖,衲僧鼻孔透乾坤。
眼睛鼻孔初无间,万古宗门结痛冤。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鑑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巖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巖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爲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鑑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余年,卒年六十六(《语录·辞世颂》)。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语录》及所附《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 如净诗,以辑自《语录》、《续语录》者依原卷次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观使太尉张求颂》是宋代居士释如净创作的一首诗词。诗意深邃,表达了居士和衲僧之间的矛盾与纠结,以及宗门之内结下的痛苦冤屈。
译文:
观察使太尉张求的颂歌
居士眼睛吞佛祖,
衲僧鼻孔透乾坤。
眼睛鼻孔初无间,
万古宗门结痛冤。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居士和衲僧的视角,揭示了宗门内部的矛盾和纠结。首句以居士的眼睛吞噬佛祖为形象,表达了居士对佛教教义的批判和怀疑。第二句以衲僧的鼻孔贯通乾坤为意象,暗示衲僧对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洞察和超越。通过对比居士和衲僧的不同视角,诗人展现了他们在见解和认知上的分歧。
接下来两句表达了居士和衲僧之间的冲突。诗中提到"眼睛鼻孔初无间",意味着居士和衲僧最初是没有隔阂的,彼此间没有矛盾。然而,"万古宗门结痛冤"揭示了他们在宗门内部的痛苦和冤屈。这里的"万古宗门"象征着佛教的传承和历史,暗示了居士和衲僧所面临的不仅是个人层面的矛盾,还有宗门的束缚和历史的包袱。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居士和衲僧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凸显了宗门内部的纷争和痛苦。这种矛盾不仅是个体间的差异,更属于宗教传承中普遍存在的冲突。诗人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佛教教义和宗门体系的思考和质疑,呈现了一种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探索。
巍峨堆压郡城阴,秀出天涯几万寻。翠影倒时吞半郭,岚半凝处滴疏林。
今春芳苑游,接武上琼楼。宛转萦香骑,飘飖拂画球。俯身迎未落,回辔逐傍流。只为看花鸟,时时误失筹。
直节槃槃古树平,纲常山重一身轻。历陈高庙神灵语,愿法周公日月更。飞雾堕鸢迁客憾,漏泉疏爵大君明。百年富贵端能几,天壤无穷独令名。
都门秋色满旌旗,祖帐容陪醉御卮。功业特高嘉祐末,精神如破贝州时。匣中宝剑胜霜锷,海上仙桃压露枝。昨日更闻褒诏下,别刊名姓入烝彝。
珍重还京使,殷勤话故人。别离长挂梦,宠禄不关身。趣向今成道,声华旧绝尘。莫嗟客鬓老,诗句逐时新。
竹边篱外树对苔,两蕊三花带雪开。蜂蝶只贪桃杏艳,嫌花冷淡不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