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谷仰膏雨,极枯变极荣。
安得此甘泽,聊且振群生。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观物吟二首》是宋代文学家邵雍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观物吟二首
百谷仰膏雨,
极枯变极荣。
安得此甘泽,
聊且振群生。
中文译文:
各种作物仰望着丰沛的雨水,
从最干旱的状态变得极为繁荣。
如何才能得到这样的滋润,
至少能使众生勉强振作起来。
诗意:
这首诗以自然界的现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们生活状况的思考。诗中的"百谷"代表各种作物,"膏雨"指的是滋润的雨水。诗人观察到在干旱的状态下,作物无法生长茂盛,而当得到丰沛的雨水时,它们就会变得极为繁荣。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比喻,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赏析: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手法,以自然界的景象来表达对于人生的触动。通过作物的成长与干旱的对比,诗人传达了一种希望与努力的信息。诗中的"此甘泽"可以理解为指代滋润的环境或条件,作者在思考如何使众生得到这样的滋润,并带来振作的效果。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抓住了生命的脉搏和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邵雍是宋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作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这首诗词体现了他对于人生境遇的关注,以及他对于改善人们生活状况的期望。诗中所表达的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对于人类境遇的关切,使这首诗在宋代文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目如流电口如河,睥睨时流振法螺。不论才华论胆略,鬒眉队里已无多。
略彴微分碧玉湾,杖藜穿破郁蓝天。山深草木春无路,时有藤花一树妍。
石护山溪口,溪溪自有原。若非江海量,曷受百川奔。
鸦趁梨翻争啄食,蜂粘絮落苦贫香。
珠鞍昔御恩犹在,玉辇亲扶事已非。
才难叹息古犹今,使节双持委寄深。真主厉精思吏治,累朝忠孝结人心。激扬正赖扶风宪,钦恤惟存布德音。吏称民安两无事,不妨丹扆献规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