竦踊峰环碧玉城,乱蝉争送夕阳明。
飞桥预快登山足,坏塔遥培吊古情。
陈迹亦年惊梦幻,清文随处振英茎。
胡床等到三更看,閒过桐乡或驾鲸。
张镃(一一五三~?),字功甫,又字时可,号约斋居士,祖籍成纪(今甘肃天水),南渡后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俊曾孙。以廕官奉议郎,直秘阁、权通判临安府。宁宗开禧三年(一二○七)爲司农少卿,因预杀韩侂胄密谋,爲史弥远所忌,一再贬窜。嘉定四年(一二一一),除名编管象州,死于贬所。镃藉父祖遗荫,生活侈汰,于孝宗淳熙二十年(一一八五)构园林于南湖之滨。曾先后从杨万里、陆游学诗,并多倡和。有《南湖集》二十五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卷(其中诗九卷)。事见《诚斋集》卷八一《约斋南湖集序》,《齐东野语》卷二、一五、二○。 张镃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永乐大典》残本及清干隆鲍廷博校刻本(简称鲍校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卷。
诗词:《过临安海会寺东长桥有怀苏文忠公》
中文译文:
矗立的山峰环绕着碧玉般的城池,
嘈杂的蝉声争相送别明亮的夕阳。
飞跃的桥梁预示着攀登山峰的快乐,
破旧的塔楼遥远地凝聚着古老的情怀。
历史的痕迹也让人惊讶地仿佛在梦幻中,
清晰的文字随处振奋着英勇的精神。
等到深夜,我将在胡床上观望,
或者悠闲地驾驭鲸鱼游过桐乡。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临安海会寺东的长桥上怀念苏文忠公的情景。诗中展现了山峰环绕的城池美景、夕阳下嘈杂的蝉声、飞跃的桥梁和破旧的塔楼,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痕迹的敬畏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诗人通过文字传递出一种追溯古人遗迹的梦幻感,以及清华附丽的文化力量。整首诗表达了对苏文忠公的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临安海会寺东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同时透露出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作者通过对山峰、城池、夕阳、蝉声、桥梁和塔楼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场景。诗中的景物和情感相互衬托,表达了作者对苏文忠公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
诗中的用词精准,形象生动,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历史遗迹的想象,将读者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作者通过诗句的铺陈,展示了对历史痕迹的惊叹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整首诗以一种梦幻的方式回顾过去,传递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这首诗词通过对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巧妙结合,展示了作者对苏文忠公的怀念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读者在赏读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景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江渎池头烂醉归,青旗日晚插城扉。正驰玉勒冲红雨,又挟金丸伺翠衣。老境渐侵欢意尽,旧游欲说故人稀。凭高三叹君知否,倦鷁无风亦退飞。
归未卜。频倒金驱纤玉。明月绡窗停剪烛。搦愁题蠹绿。秋水娟娟鱼目。腰素几分销缩。接得云笺无意读。雕鞍何处宿。
未挂丹题雁塔中,重来溪上觅筠翁。相期老眼横遥碧,莫着征衫走软红。得失漫嗟蝉翼重,才名合见马群空。三年小度惊人手,未信朱衣也不公。
何地堪相饯,南楼出万家。可怜高处送,远见故人车。野果新成子,庭槐欲作花。爱君兄弟好,书向颍中夸。
逝者如斯书夜长,会心能使百忧忘。生前身后浑如此,丝竹之音孔子堂。
身即林园不世功,喜惊今乃有人同。规模内相雄文里,景物时贤杂咏中。前辈风流何敢似,后来评论想能公。谁曾寤寐声形隔,真乐从兹触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