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百年寺,今来国又清。
若非逢圣祚,从自有嘉名。
月殿五峰色,风松十里怕。
不缘君命束,便好脱尘缨。
毕士安(九三八~一○○五),一名士元(《嘉定赤城志》卷九),字仁叟,一字舜举(《武夷新集》卷一一《毕公墓志铭》、《隆平集》卷四本传),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太祖干德四年(九六六)进士。太宗太平兴国中,爲监察御史,出知干州。淳化二年(九九一),召入翰林爲学士。真宗即位,权知开封府事。咸平中,復爲翰林学士,以目疾出知潞州,又入爲翰林侍读学士。景德初,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平章事。二年卒,年六十八,謚文简。《宋史》卷二八一有传。今录诗四首。
《国清寺》是宋代诗人毕士安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三四百年的寺庙,如今国家又清明。
若非遇到明君的统治,自有美好声名。
月亮照耀的殿宇在五座山峰上,风吹松树十里都畏惧。
没有被君主的命令所束缚,便能摆脱纷扰的尘缨。
诗意:
《国清寺》通过描绘一座寺庙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清明和自由自在的向往之情。诗人称赞寺庙已经存在了三四百年,现在的国家又恢复了宁静和繁荣。毕士安认为这是因为国家出现了明君的统治,使得国家恢复了清明和繁荣。他认为这座寺庙之所以名声美好,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明君的承认,更是因为寺庙所处的环境优美。月亮照耀下的殿宇位于五座山峰之上,而风吹过的松树十里都感到敬畏。诗人认为,寺庙之所以能够摆脱一切束缚,是因为没有被君主的命令所限制,可以追求自由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赏析:
《国清寺》通过描绘寺庙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清明和自由的向往。诗中的寺庙象征着纯净和宁静,而明君的统治则代表着善治和治国有方。诗人通过对寺庙环境的描写,强调了寺庙的美好和独立自主的境地。寺庙所在的山峰和松树都是自然界中具有高洁和坚韧品质的象征。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表达了自由超脱的渴望。诗中的"不缘君命束"一句,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寺庙可以超脱尘世的束缚,追求自己的境界。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清明和自由的向往,反映了宋代士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再到丛林得我惊,斩新花果自然成。种田更有僧只户,乞食何如舍卫城。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闤闠开三市,旗亭起百寻。渐离初击筑,司马正弹琴。细柳龙鳞映,长槐兔月阴。徒知观卫玉,讵肯挂秦金。
我初识苏仙,谈诗达旦夕。君今与提衡,当复诧此客。一代紫微公,文采耀楚泽。归来要同登,斲句慰英魄。
可怜绳墨窘韩非,说看神仙到紫微。办得一双无事眼,玉梅枝上看春归。
崦里何幽奇,膏腴二十顷。风吹稻花香,直过龟山顶。青苗细腻卧,白羽悠溶静。塍畔起鸊鹈,田中通舴艋。几家傍潭洞,孤戍当林岭。罢钓时煮菱,停缲或焙茗。峭然八十翁,生计于此永。苦力供征赋,怡颜过朝暝。洞庭取异事,包山极幽景。念尔饱得知,亦是遗民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