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陂初上板桥时,欲入江东尚未知。
忽见桥心界牌子,脚根一半出江西。
杨万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调赣州司户参军。歷永州零陵丞、知隆兴府奉新县。孝宗干道六年(一一七○),召爲国子博士(本集卷一三三《国子博士告词》注),迁太常博士、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同上书《广东提举告词》注),寻除本路提点刑狱。召爲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应诏上书,擢东宫侍读。十四年,迁祕书少监(同上书《祕书少监告词》注)。十五年,因上疏驳洪迈太庙高宗室配飨议,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爲祕书监。绍熙元年(一一九○),兼实录院检讨官,会孝宗日历成,宰臣令他人爲序,遂以失职丐去,出爲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因论江南行铁钱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赣州,未赴。宁宗即位,屡召屡辞。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致仕(同上书《通议大夫宝文阁待制致仕告词》注)。开禧二年卒,年八十。謚文节(《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有《诚斋集》、《易传》等传世。事见其子长孺撰墓志(清干隆刊《杨文节公文集》卷末附)。《宋史》卷四三三有传。 杨万里诗四十二卷辞操一卷,以宋端平间刊本(原书藏日本东京宫内厅书陵部)爲底本。校以宋淳熙、绍熙间递刻之《诚斋先生江湖集十四卷荆溪集十卷西归集四卷南海集八卷江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续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简称宋递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原该共六十三卷,今残存六十卷)、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诚斋集》(简称四库本)。参校明末毛氏汲古阁钞本《诚斋集》(简称汲古阁本,今藏上海图书馆)、清干隆六十年吉水杨氏带经轩刊《杨文节公诗集》(简称杨本)。另从诸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四十四卷。
《过润陂桥三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杨万里在润陂桥上行走时的一番景象。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润陂初上板桥时,
欲入江东尚未知。
忽见桥心界牌子,
脚根一半出江西。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杨万里在润陂桥上行走的经历为背景,通过描绘桥上的一些细节,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
首先,诗词开篇描述了润陂桥初上板桥时的情景。这里的“润陂”指的是一个地名,而“板桥”则是一座桥梁的名称。作者在桥上行走时,正值初春时节,江东的景色尚未展现在他的眼前,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
接着,诗词中出现了一个意外的情节。作者忽然看到桥心的界牌子,发现自己的脚根已经踏出了江西一半。这里的“界牌子”指的是标志着江西和其他地区分界的标志物。这个情节暗示着作者已经走到了江西的一半,也就是说他已经行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程。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于自己已经度过了一段时光的感慨和思考。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桥上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的思考。作者在行走的过程中,看到了界牌子,意味着他已经走过了一段路程,也让他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这种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使得诗词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于生命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桥上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和思考,展现了杨万里独特的诗意和情感。
此中无他肠,饮少乃辄醉。眼眩力不支,便欲投床睡。顿空名利心,愿弃人间事。渊时千载上,当复知我意。
对言方有默,因默乃名庵。庵留默不遣,一物遂为三。龟扫泥中痕,正恐力弗堪。自问呵默者,了然成妄谈。
又携刀笔泛膺舟,蓝口风高桂楫留。还似郢中歌一曲,夜来春雪照西楼。
凉室无外响,空桑七弦分。所弹非新声,俗耳安肯闻。月落未终曲,暗中泣湘君。如传我心苦,千里苍梧云。
丙夜清光些子见,儿童惊喜强雄夸。阑珊高兴应无几,恰似春残看落花。
眼如胡僧之碧,口如老庞之吸。子云要伴玄草,添丁勿翻墨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