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几山头春雪消,路傍仙杏发柔条。
心期欲去知何日,惆怅回车上野桥。
羊士谔(约762~819),泰山(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御史,掌制诰。後以与窦群、吕温等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与韩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称。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他在文学观点上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过三乡望女几山,早岁有卜筑之志》是唐代诗人羊士谔创作的一首诗。诗人以过三乡望山为背景,借景抒发了对远离尘嚣,追寻理想的思考和渴望。
诗中,女几山头的春雪已经融化,路旁的仙杏已经发芽长出嫩绿的新枝。诗人心中一直期望离开,但他不知道何时能实现这个愿望,于是心生失望,回到车上仰望着野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追求理想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于离开尘嚣纷扰,追求理想生活的渴望。同时,诗人的内心矛盾也在诗中得到了表达,他渴望远离世俗,但又被现实所拴住。
整体上,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追求和失落之情,通过大自然的描绘,将人和自然相融合,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期盼和对现实困扰的无奈。
诗词中文译文:
女几山头的春雪融化了,
路旁的仙杏发出嫩绿的枝条。
我心里一直希望离开,
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
感到惆怅,坐在回车中仰望着野桥。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女几山头的春雪融化和仙杏发芽,象征着新生与希望,与诗人内心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相呼应。然而,诗人却不知道何时能够离开现实的束缚,这种无法实现理想的遗憾和失望在诗中得到了表达。
整首诗的情感转折明显,第一句写出了山头的春雪消融的景象,给人以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感觉;第二句描述了仙杏发出嫩绿的枝条,更加强调了新生与希望。然而,第三句的"心期欲去知何日"表达出诗人对离开的渴望,而无法确定具体时间,让人感到一种无奈;最后一句"惆怅回车上野桥"则表达了诗人内心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奈。
整首诗把人与自然相结合,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人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诗人呈现了自己对离开尘嚣、追求理想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情感,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
京携刽子丹谁颈,怒发私书族几家。天上那无黄背子,人间岂有白桃花。
巉岩恶面插苍须,中道时时自笑呼。但怪佯狂轻去俗,果闻高论足开余。恶看富贵庸男子,喜见徜徉隐丈夫。我是自高无许可,今朝为子一长吁。
望里春风接翠微,无情风自送潮归。钱塘江上怅斜晖。我似江潮来又去,君如鸥鹭逐波还。人生知己总相怀。
人有岁寒心,乃有岁寒节。何能貌不枯,虚心听霜雪。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