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岑参,南阳人,文本之后。少孤贫,笃学,登天宝三载进士第。由率府参军累官右补阙,论斥权佞,改起居郎,寻出为虢州长史,復入为太子中允。代宗总戎陕服,委以书奏之任,由库部郎出刺嘉州。杜鸿渐镇西川,表为从事,以职方郎兼侍御史领幕职。使罢,流寓不还,遂终于蜀。参诗辞意清切,迥拔孤秀,多出佳境;每一篇出,人竞传写,比之吴均、何逊焉。集八卷,今编四卷。
翻译
燕支山西面的酒泉道上,北风刮起狂沙,卷起白草。
那长安城在那遥远的日光边,我怀念你却无法相见,这种相思令我衰老。
注释
⑴燕支:山名,又名焉支山,在今甘肃省丹东。杜位:杜甫的堂弟,李林甫的女婿,曾任考功郎中、湖州刺史。
⑵酒泉:郡名,即肃州,今甘肃酒泉。
⑶白草:边塞所长之牧草。据《汉书·西域传》注曰:“白草似莠而细,无芒,其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
此诗前两句“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极言塞外荒凉、酷虐的环境,极富塞外色彩,“燕支”“酒泉”,以西域的地名入诗,一望而知是北地边陲一带;“北风”“沙”“白草”,以特殊地域的自然景物入诗,给全诗罩上了一层沙海气息;“吹”“卷”,以独有的狂虐气势入诗,更给全诗贯注了一股粗犷的沙漠的血液。后两句“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以“长安”与“日光”相比,暗用了晋明帝的典故。据《初学记》卷一引刘劭《幼童传》记载:明皇帝讳绍,字道畿,元皇帝长子也。幼而聪哲,为元帝所宠异。年数岁,尝坐置膝前,属长安使来,因问帝曰:“汝谓日与长安孰远?”对曰:“长安近。不闻人从日边来,只闻人从长安来,居然可知也。”元帝异之。明日,宴群僚,又问之。对曰:“日近。”元帝失色,问何以异昨日之言。”对曰:“举头不见长安,只见日,是以知近。”帝大悦。结句还可从《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中找到影子。如此用典无碍表达,更增诗句的人文气息。
全诗表达的感情虽极为普通,但表达方式却独具特色。以自己所处环境开篇,有一种向友人描述自己生活状况的意思,同时又意指自己在这苍凉、萧索的环境中,十分孤独,因而更加怀念友人,怀念那共处的美好时光;随即的直抒胸臆即是印证了这一意境。抒情中又有对典故的运用,且不着痕迹,浑然天成,更见诗人笔力之深厚。
珠自右,紫电入丹城。内养婴儿成赤象,时逢五转采阳精。火自水中生。烧鬼岳,紫电起峥嵘。随意嬉游寰海内,寐如砂碛卧长鲸。时序与偕行。
海内埏埴遍,汉阴旌旆还。望留丹阙下,恩在紫霄间。冰雪背秦岭,风烟经武关。树皆人尚爱,辕即吏曾攀。自惜两心合,相看双鬓斑。终期谢戎务,同隐凿龙山。
峭壁苍苍苔色新,无风晴景自胜春。不知何树幽崖里,腊月开花似北人。
南墙钜竹拂青烟,正在空斋簿领前。欲向韩门借余润,乞将白璧种蓝田。
故人遗我酒,气味芳似清。置之屋壁间,兴至时一倾。银杯度一合,三釂已彻觥。既免戒沉湎,且无忧病酲。嵇阮愧令德,刘石无遐龄。荒狂有何乐,徒以酒自名。吾幸免困此,庶几尽平生。
带郭人烟少,通村径路微。水光浮栋宇,野色动窗扉。小树无重数,前山不合围。艰危邻虎窟,奔迫诡牛衣。白舫意何适,丹枫看即稀。西园小茅屋,知复几时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