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李风流远,中朝族望幽。
宠荣三学士,试守六藩侯。
不见登时栋,还惊失夜舟。
平生喜名理,一致视浮休。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翰林侍读学士尚书右丞李公挽辞三首》是苏颂所作的诗词,描绘了李公在官场上的经历与心境。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翰林侍读学士尚书右丞李公挽辞三首
西李风流远,
中朝族望幽。
宠荣三学士,
试守六藩侯。
这首诗以朝廷官员李公为主角,通过描述他的遭遇和内心感受,展现了一种官场生活的曲折和辛酸。
诗词以西李、中朝两个地名作为开头,意味着李公的所在地和朝廷的距离遥远,他在这个官场中孤独无助。"族望幽"揭示了李公身份高贵,但却深居简出,难以得到外界的关注和理解。
"宠荣三学士,试守六藩侯"表达了李公曾经受到过皇帝的宠幸和重用,被派遣到六个边境地区担任重要职务。这既是对他的能力和才干的认可,也是对他的考验和挑战。
"不见登时栋,还惊失夜舟"表达了李公在官场上的不易。他虽然有才华和名声,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机会和晋升,使他感到惊讶和失望。"登时栋"指的是进入高官显贵之门,而"失夜舟"意味着错过了升迁的良机。
"平生喜名理,一致视浮休"表明李公在一生中追求的是名节和理念的高尚,不为世俗的虚荣所动。他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受外界的浮华所迷惑,保持了独立和纯粹的精神。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李公的境遇和心态,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思考和感慨。它展现了李公坚守原则、追求真理的品格,以及在官场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整体上,这首诗词既是对一个官员遭遇的揭示,也是对士人理想和追求的赞美。
居家到底胜居官,啼鸟声中昼掩关。待得小园花落尽,更须移酒对青山。
万条银烛引天人,十月长安半夜春。步障三千隘将断,几多珠翠落香尘。一人女婿万人怜,一夜调疏抵百年。为报司徒好将息,明珠解转又能圆。人主人臣是亲家,千秋万岁保荣华。几时曾向高天上,得见今宵月里花。比翼和鸣双凤凰,欲栖金帐满城香。平明却入天泉里,日气曈曨五色光。
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奚虏奉遗祠。
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子牟何必怨江湖。秋天响亮频闻鹤,夜海曈曨每见珠。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月华未上鼓声喧,又向山阴过上元。五岁镜湖才一熟,今年灯市始应烦。留连昼景通三夜,呼吸阳和达九门。游客不知千古意,看人看火漫奔奔。
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