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悲歌出寒频,中原萧瑟半无人。
君王不负长陵约,直欲功成赏汉臣。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汉武》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汉武的中文译文:
壮士悲歌出寒频,
中原萧瑟半无人。
君王不负长陵约,
直欲功成赏汉臣。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描绘汉武帝的事迹和心境为主题。
诗中首句"壮士悲歌出寒频"表达了壮烈的英雄形象。"壮士"指的是勇敢的将士,"悲歌出寒频"意味着他们在寒冷的战场上奏响了悲壮的歌声,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第二句"中原萧瑟半无人"描绘了当时中原地区的荒凉景象。"中原"指的是中国的中心地带,"萧瑟半无人"意味着这个地方荒芜凋敝,人烟稀少,暗示了动荡时期的社会情况。
接下来的两句"君王不负长陵约,直欲功成赏汉臣"表达了作者对汉武帝的赞美和期望。"君王"指的是汉武帝,"长陵约"指的是汉武帝在长陵宴请百官时所作的誓言和约定。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汉武帝不辜负承诺的期待,希望他能够完成伟大的功业,奖赏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忠诚臣子。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汉武帝时期的英雄壮丽和社会荒芜,表达了对君主的赞美和期待,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关注。
莫向天涯说故乡,人身不似雁随阳。黄花满手空佳节,千里有怀如雨肠。为许功名酬圣代,不须愁绪付瑶觞。男儿不是闺中物,生则桑弧射四方。
桃李漫山等俗流,诸杨汝是荔支俦。当时若贡长生殿,又得真妃笑点头。
方广即真华藏界,自他不隔一毫端。庞眉大士常相见,猛雨豪风漫作难。
单罗初试怯春风,金鸭香销翠被空。江燕低翻三寸黑,海棠微褪一分红。酒因睡浅酲难解,诗为愁多句未工。晴日渐长儿女懒,秋千闲在曲阑东。
枝封苍藓澹花疎,一种风流高更孤。试问约斋三百树,林中还有此枝无。
堂堂七尺,懔一时人物,孤映三蜀。闲雅风流豪醉后,犹有临邛遗俗。十载虞庠,一官楚塞,雅操凌寒玉。江山千里,惠然来慰幽独。落笔妙语如神,两章入手,不觉珠盈掬。从此西归荣耀处,宁假华旌高纛。乐府新声,郢都余唱,应纪阳春曲。老夫一醉,故人高义堪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