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
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
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遡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授泉州同安主簿。罢归请祠,监潭州南岳庙。孝宗朝,歷官秘书郎,知南康军,直秘阁,提举江西、浙东常平茶盐,江西提刑,秘阁修撰。光宗即位,知漳州。绍熙四年(一一九三),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寻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韩侂胄专政,行僞学党禁,落职罢祠。六年,卒,年七十一。嘉定二年(一二○九),追謚文。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熹登第五十载,任地方官仅七年半,立朝时间更短,生平主要从事着述和讲学,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有《楚辞集註》八卷、《诗集传》二十卷等。文集版本甚多,生前即有无名氏编刊之《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卒后,有宁宗时浙江官刻之《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建安书院雕印,除集一百卷外,并附王遂辑续集十一卷及余师鲁辑别集十卷。自宋末至明、清,仍续有增补、刊刻。事见《勉斋集》卷三六《文公朱先生行状》,《宋史》卷四二九有传。 朱熹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其中卷一至卷一○及别集卷七诗部)爲底本,校以宋宁宗时刻本(简称宋本)、明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刻本(简称成化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朝鲜李朝英祖辛卯(一七七一)刊《朱子大全》(简称朝鲜本)等。底本卷末考异,酌予吸收。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一、十二卷。
中文译文:春天的景色即将到来,先迎来满天风雪。七闽的松竹都受到了影响,变成了飘珠挂玉的节日景象。中原地区的气候美好,山河壮丽,宫阙宏伟。丞相的功绩流传千载,像黄河一样清澈。
诗意:这首诗词描述了春天即将来临时的景象,借此反映了大自然的变幻和人类的改变。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风景渐渐显露出来,但仍有风雪存在,给人一种温暖与寒冷交替的感觉。松竹变为垂挂着珠子和玉器的装饰,展示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中原地区的气候宜人,山河壮丽,宫阙华丽,这一切都反映出繁荣和康乐的景象。丞相的功绩被称颂了千载,如同黄河般清澈流淌,意味着功绩历久弥新。
赏析:这首诗词以描绘春天来临的景象开头,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风雪与渐暖的交织感。它同时表达了人们欢庆春节的喜庆心情,用松竹上挂珠子和玉器的形象,营造了热闹祥和的节日氛围。接着,作者描绘了中原地区的景色,以壮美的山河和宫阙来形容。这个描述犹如一幅壮丽的画卷,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宏伟和人类的繁荣。最后,作者提到了丞相的功绩,将其比喻为十分清澈的黄河,表达了对功绩的崇敬和传承。整首诗词以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意象展示了春天的美景和人类的喜悦,同时也融入了对功绩和传统的敬仰之情。
春满芝田,正鹤飞空霭,龟引清涟。祥云满谷缥缈,非雾非烟。莺花燕柳,占年年、三月长安。天气好,新声暖响,东风十二雕阑。葱茜兽炉香袅,映金貂玉佩,绿鬓朱颜。何妨买花载酒,日日湖边。烟光万顷,凭清闲、才是神仙。芳昼永,珠帘静卷,悠然相对南山。
清梦重游天上,古香吹下云头。箫声三十六宫愁。高处花惊风骤。客路羁情不断,阑干晚色先收。千山浓绿未成秋。谁见月中人瘦。
大小痴禅,对谈甚底。背后人听,不能夺耳。切莫求安古佛名,当头便触贤侯讳。
忘名忘利人,傲岸孰能驯。老去身犹健,閒中乐最真。洁修松体貌,清劲竹精神。日夕常相对,无缘更有尘。
万顷湖光一片春,何须割破损天真?却将葑草分疆界,葑外垂杨属别人!
莲房折尽只留荷,露盖班班一丈过。高下横斜无定影,聚凉着得月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