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和董传留别》是苏轼在宋代所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麻布包裹着粗糙的生活,内心中充满了诗书的气息。厌倦了和老儒共事,像强行跟随举子一样踏着槐花。囊中空空没有足够的钱去寻找春天的马匹,眼睛迷乱地四处观望选择婿家的车马。尽管得意自夸着世俗的成就,但朝廷的黄色诏书上湿润的字迹如同乌鸦一般。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自己的境遇和内心感受。他以麻布来象征自己的生活简朴,但内心却充满了文化和学问的追求。他对传统学术的束缚感到厌倦,希望能够跟随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年轻人,追求更自由的发展。然而,他没有足够的财富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时他对于现实世俗的追求也感到自豪,尽管朝廷的批评在他心中留下了阴影。
赏析: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的独特思想和矛盾心态。他通过对比麻布和诗书、老儒和举子、囊空和婿家车马、世俗成就和朝廷批评等对立的事物,表达了他内心的挣扎和追求自由的渴望。苏轼以简洁的语言和饱含哲理的词句,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诗词之中,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风采和独特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词也反映了苏轼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宋代是一个重视科举制度和传统礼教的时代,传统学术对于社会地位和个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苏轼作为一个有着独立思想和追求的文人,对于传统的束缚和社会的局限感到不满,他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苏轼作为一个文人的内心挣扎和追求自由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和现实的思考和批判。这使得这首诗词成为苏轼作品中一颗独特的明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