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如有余暇,披衣绕风林。
高吟起高兴,閒事引閒心。
未种渊明柳,方鸣子贱琴。
几多疏散意,矫首乱山深。
冯时行(?~一一六三),字当可,号缙云,壁山(今四川璧山)人。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调江原县丞,知眉州丹稜县。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以政优召对,因反对和议,出知万州。十一年,又因不附秦桧免官,遂居缙云山中,授徒讲学。桧死,二十七年起知蓬州,二十九年,知黎州,三十一年,知彭州(《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二○、一四二、一七六、一八二、一九二)。擢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官。有《缙云集》四十三卷(《宋史·艺文志》),已散佚,明嘉靖中李玺刊爲《缙云先生文集》四卷,卷一至三爲诗。事见《缙云先生文集》附录宋蹇驹《古城冯侯庙碑》,《宋史翼》卷一○有传。 冯时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缙云文集》爲底本,校以清赵氏小山堂抄本(简称小山堂本,藏北京图书馆)。另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卷四。
《和何子应记所见》是宋代冯时行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公子何子应邀我记录所见,
闲暇之余,我徜徉在风林之间。
高兴地吟咏起来,
闲事引起了我的闲逸心境。
我没种植渊明的柳树,
却拉琴唱起了鸣子贱的音乐。
多少散漫的心思,
使我矫首迷失在深山之中。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与何子一同游览风林的情景。诗人在闲暇之余,穿着衣袍,在风林间漫步。他心情愉悦,高兴地吟咏,而琴声和音乐引发了他闲逸的心境。尽管他没有种植渊明的柳树,也没有高贵的琴,但他依然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诗人的心思散漫,使他迷失在深山之中。
赏析:
这首诗词以游览风林为背景,通过描绘作者的心境和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逸生活的向往。
诗人以自己的视角,描述了与何子一同游览风林的场景。公子何子应邀请诗人一起记录所见,这表明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诗词艺术的推崇。作者穿着衣袍,披散着,融入自然之中,感受着风林的清新与宁静。
诗人以高兴的心情吟咏,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愉悦。他的心境由此变得闲逸,远离尘嚣,陶冶情操。诗中的“闲事引闲心”一句,意味着闲逸的心境可以从琐碎的事情中引发,不需要特别的奢华或繁复。
诗人提到自己没有种植渊明的柳树,也没有子贱的高贵琴,但他仍然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对自然的感悟和表达的态度,体现了诗人的洒脱和独立,无论环境如何,他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和寄托。
诗人形容自己的心思疏散,矫首乱山深。这句描述表达了他在自然中的迷茫和迷失,也暗示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在山深的环境中,他可能感受到了自然的庄严和无垠,也意识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现了冯时行对自然和闲逸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自己在风林中的体验和感悟,传达了对自由自在、宁静致远的追求。
高才不沉没,奋笔动天幄。古今明治乱,王霸辨醇驳。文成数千言,粲若玉就琢。拜官诸侯府,千文兹把握。过别要我赠,强言惭鄙朴。董生崇正义,孙子陷曲学。彼其趋舍间,为道一何邈。愿君审兹术,名节重山岳。
东方闻有扶桑木,南土今开朱槿花。想得分根自晹谷,至今犹带日精华。
终日穷经史,思惟事转深。公忠怀士意,是理好相录。聪慧玄高鉴,回邪枉用心。从容闲岁月,学古便知今。
乃翁只解日争晖,不解尘中脱叔兮。杨簿故应过习簿,建溪好处说松溪。此行诗句何须觅,满路春光总是题。飞上金鸾稳安脚,竹林分付一莺啼。
君于场屋素称雄,非止原夫一技工。贯虱心推白社族,执牛耳属紫薇公。乌衣子弟如康乐,绛帐先生得马融。看得龙飞第一榜,联翩奏赋冠南宫。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