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寒宫殿诚夸诞,消暑楼台久寂寥。
未似虚亭面空阔,时时清籁濯烦歊。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和梁签判颍州西湖十三题·清风亭》是苏颂所写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清风亭,广寒宫殿虚夸诞,消暑楼台久已寂寥。与虚亭相比,清风亭面临的空间更为开阔,而且无论何时都能听到悦耳的清音,用以洗涤心灵的烦忧。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清风亭,将其与广寒宫殿和消暑楼台作对比。广寒宫殿被形容为虚夸和不真实,消暑楼台则已经久远而荒凉。相比之下,清风亭给人一种宽广和空灵的感觉,时时传来的清音更能带来宁静和舒适。这首诗词以清风亭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中纯净、清新和宁静的追求。
苏颂是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诗词中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内心世界的反思。这首诗词以清风亭为景,通过对比和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虚幻和世俗的厌倦,同时展现了对自然清新和宁静的向往。这种对清风、清音的追求,也可以理解为对内心的净化和宁静的追求。
这首诗词以简练而优美的语言,通过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它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审美理念和生活态度。
发底青青无限春。落红飞雪谩纷纷。黄花也伴秋光老,何事尊前见在身。书万卷,笔如神。眼看同辈上青云。个中不许儿童会,只恐功名更逼人。
接石为槽绕画檐,清风爽气坐来添。恰从天外为飞瀑,又向人间作水帘。
久不在城市,少留心怅然。幽芳可揽结,伫子饮云泉。
自叹平生老道涂,不堪泥雨又驱车。鹭鹚第一清高底,拂晓溪中有干无。
彼鼠侵我厨,纵狸授粱肉。鼠虽为君却,狸食自须足。冀雪大国耻,翻是大国辱。膻腥逼绮罗,砖瓦杂珠玉。登楼非骋望,目笑是心哭。何意天乐中,至今奏胡曲。官军收洛阳,家住洛阳里。夫婿与兄弟,目前见伤死。吞声不许哭,还遣衣罗绮。上马随匈奴,数秋黄尘里。生为名家女,死作
云长不绝旧君情,元直终随老母行。立效报公何感慨,指心辞主更分明。三方本以兵攻战,一士能为国重轻。多谢曹刘存大度,任教忠孝得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