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为郡乐邗坡,喜遇丰年万物和。
政拙未能观水薤,气衰时复咏烟萝。
朱方亭下归心速,扬子桥边别泪多。
禁职祠官容佚老,晚蒙恩泽更滂沱。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和刘明仲都曹见别三首》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第一首:
二年作郡乐邗坡,
喜逢丰年万物和。
政拙未能观水薤,
气衰时复咏烟萝。
第二首:
朱方亭下归心速,
扬子桥边别泪多。
禁职祠官容佚老,
晚蒙恩泽更滂沱。
第三首:
春风千里送秋雁,
离别心情是何干?
爱人未必长相忆,
潇湘何事满湘坛?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苏颂在与刘明仲和都曹分别时创作的。苏颂在诗中表达了对丰收年景的喜悦以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
第一首诗描述了苏颂在邗坡度过了愉快的两年时光,他欣喜地遇到了丰收的年景和繁盛的万物。然而,由于政务繁忙,他未能有机会欣赏水上的薤草,只能在衰老时候再次吟咏烟雾中的蔓藤萝蔓。
第二首诗描绘了苏颂在朱方亭下心情急切地归程,但又无法克制眼中的泪水。他离别时感叹自己曾经的官职已经废弃,老去的容颜无法再担任祠官的职务。然而,晚年却蒙受了更多的恩惠和祝福。
第三首诗以秋风送别南飞的雁为引子,提出了离别的心情和感慨。诗人认为离别并不一定意味着长久的相思,也许爱人之间的情感并不会持久。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湘江的留恋,思考了湘江畔的悠闲与纷扰。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苏颂在离别时的情感和对丰收年景的赞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离别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生活中欢乐和遗憾的领悟。
今年一雪遍江淮,半月晴光冻不开。孤坐郡斋人寂寂,一枝红烛两瓶梅。
春风吹榆林,乱荚飞作堆。荒园一雨过,戢戢千万栽。青松种不生,百株望一枚。一枚已有馀,气压千亩槐。野人易斗粟,云自鲁徂徕。鲁人不知贵,万灶飞青煤。束缚同一车,胡为乎来哉。泫然解其缚,清泉洗浮埃。枝伤叶尚困,生意未肯回。山僧老无子,养护如婴孩。坐待走龙蛇,清阴
居疑与世分。
小饮不成醉,清谈多所欣。秋声摇落日,野色乱寒云。心事长千载,腰围更几分。西风丛桂发,倚槛得相闻。
莫道秋来芳意违,宫娃犹似妒蛾眉。幸当玉辇经过处,不怕金风浩荡时。草色长承垂地叶,日华先动映楼枝。涧松亦有凌云分,争似移根太液池。
巩树烟月上,清光含碧流。且无三已色,犹泛五湖舟。鹏息风还起,凤归林正秋。虽攀小山桂,此地不淹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