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镳接武两长身,鹓鹭行中语笑亲。
九子羡君门户壮,八州怜我往来频。
伫闻东府开宾阁,便乞西湖洗塞尘。
更向青齐觅消息,要知従事是何人。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和钱穆父送别并求顿递酒(次韵)》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联镳接武两长身,
鹓鹭行中语笑亲。
九子羡君门户壮,
八州怜我往来频。
伫闻东府开宾阁,
便乞西湖洗塞尘。
更向青齐觅消息,
要知従事是何人。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轼写给钱穆父亲的送别诗。诗中表达了作者与钱穆父亲的亲近和敬重之情。苏轼以联镳相送的方式与钱穆一同前行,途中鸳鸯和鹭鸟相伴,彼此交谈,欢笑亲昵。诗人羡慕钱穆门庭兴旺,有九个儿子,而自己在八个州中奔波频繁,感叹自己的境况较为艰辛。他听说东府开设了宾阁,于是请求钱穆父亲能够为他在西湖洗去旅途的尘埃。最后,他询问青齐的消息,想要知道那位负责办事的官员是谁。
赏析: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与钱穆父亲之间的深厚情谊。通过联镳相送的场景,表达了诗人与钱穆父亲的亲密关系。鸳鸯和鹭鸟的描绘,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诗人羡慕钱穆的门庭昌盛,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上的辛苦和奔波。他希望通过钱穆的帮助,能够洗去旅途的疲惫和尘埃,展现了对友谊和温暖的渴望。最后,他询问青齐的消息,显示了对政治事务的关注和好奇心。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和人物描写为基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苏轼细腻的情感和对友谊的珍视。这首诗词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展示了当时社会中官场生活的一些现实和苦衷,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
千山已尽一峰孤,立马行人莫疾驱。从此蜀川平似掌,更无高处望东吴。
平时莲实吾羊枣,日饫甘寒不自疑。病恐伤生来源事,居多节口甚婴儿。舌融沆瀣诗能说,手掬珠玑我属思。对酒移风劳想像,静看千柄泛前池。
赤脚踏层冰,素蟾浴清水。可怜偷桃儿,竟以寒饿死。木瓢挂空壁,蠹册堆破几。有子如矮奴,踉啮入城市。
圣君宵旱念生民,重命甘盘秉国钧。引马但传三刻漏,喘牛休问四时春。羹和旧鼎黄金铉,雪压新堤白玉尘。应念前年献诗客,谪官无俸不胜贫。
风流人物曹刘上,俊逸诗章鲍谢间。好似骑鲸天上去,不应著脚向尘寰。
去年借宅寄生儿,今岁群儿又学伊。差面见他莺与鷰,向人强道不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