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兰臭味古来同,同处元非造化工。
墨竹方生秋涧上,紫兰已到鲁斋中。
筑台移玉尊清惠,运笔挥金尚古风。
却似高人来找我,幽芬日日透帘栊。
王柏(一一九七~一二七四),字会之,少慕诸葛亮爲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爲“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爲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謚文宪。柏着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爲《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王柏诗,以《续金华丛书》本《鲁斋王文宪公文集》(其中诗四卷)爲底本,校以明正统刻本(简称正统本),及影印《四库全书》本《鲁斋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和秋涧惠兰韵》是宋代诗人王柏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秋涧中竹兰的香气自古以来就相似,它们在同一个地方生长,并非是自然的创造。墨竹刚刚在秋涧上生长起来,而紫兰已经到了鲁斋的庭院。我筑起高台,移动玉尊,以清雅的品味来陶冶心灵;运笔挥洒金黄的墨汁,仍然保持古代的风韵。就像高人来找我一样,幽香每天都透过帘栊传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秋涧中的竹兰香气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古代文化的推崇。竹兰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植物,其香气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气味。诗中的墨竹和紫兰象征着文人雅士的修养和品味。作者通过筑台、移玉尊以及运笔挥金的行动,表达了对清雅文化的追求和对古代文化传统的尊重。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享受幽香的心情,将帘栊作为隔离的界限,使幽香透过帘栊传来,给人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感受。
整首诗词以雅致的语言描绘了秋涧中竹兰的芳香,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敏感和对文化传统的敬仰。通过运用意象丰富的描写手法,以及对细节的关注,使得诗词具有生动的形象感和情感共鸣。这首诗词既表现了自然界的美丽,又融入了文人雅士的文化追求,展示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晴烟去人高,暮色上天半。山衔日入深,云伫星出缓。涂昏归鞍长,林近去翎短。悠悠宵偃慵,衍衍暮行款。南城岌高跻,近野匝四坦。来期遐思舒,暮云所见罕。星星颭风灯,历历吹月琯。静乐遗世喧,清思破尘懒。心通江海浮,气寒天地满。兹兴将谁同,儿辈未宜筭。
病来门不扫,秋草翳吾庐。弃置贤人酒,萧条长者车。冥迷床门蚁,润溽箧生鱼。药物从无继,箪瓢自有余。形神寂可吊,身世邈相疏。何事文园客,痟中亦著书。
朝画眉,暮画眉,画眉日日生春姿。长安已知京兆怃,有司直奏君王知。君王毛举人间事,不咎人间夫妇私。
萧萧一径入秋苔,束带时愁长吏催。旅食又看鸿雁至,家书常共荔枝来。花边小几听禽坐,竹里孤琴候客开。千载赋成伤不遇,白头谁惜董生才。
谁把清风领受。寻得岁寒心友。霜月玉亭亭,恰似老夫诗瘦。诗瘦。诗瘦。无柰碧云怀旧。
屋山终日信飘飘,似与幽人破寂寥。为有机心须强聒,直教悬解始声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