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高峻极压三川,周视方舆见广员。
绝顶固知天下小,泰山为占海隅偏。
白云散尽千林月,急雨收回万壑烟。
莫笑层峦高似岸,举头一握是玄天。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号太华逸民(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六《书月巖集后》)、济南先生(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三),祖先由郓州迁华州,遂爲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早年以文章受知苏轼。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苏轼知贡举,得试卷以爲廌作,置之首选,而是科廌竟下第,所以轼有“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还迷日五色”(《送李方叔下第》)之叹。后再举亦失利,遂绝意仕进,定居长社。徽宗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有《济南集》(一名《月巖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八卷,其中诗四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李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近人李之鼎宜秋馆《宋人集》丙编本(简称宜秋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和人游嵩韵》是宋代李廌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嵩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思考。
嵩山高峻,气势雄伟,压迫着周围的三川平原。当俯视方圆,可以看到广袤无垠的景色。这里的山峰顶峦叠嶂,坚实稳固,让人感受到天地间的宏大与壮美。泰山虽然是中国最著名的山峰,却在嵩山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嵩山几乎统治了整个海隅。
白云散尽,千林之间的月光洒下来,照亮了山间的一片宁静。而急雨过后,万壑中的烟雾被收回,恢复了山谷的清新与明亮。这里的景色变幻莫测,如同一幅幅画卷,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变化。
作者在诗词的结尾提到:不要嘲笑山峦的高耸,因为举头仰望,只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苍穹。这里有一种超越尘世的意境,举目远眺,可以看到更加宇宙的玄奥。
整首诗词以嵩山的雄伟和壮丽为背景,通过描绘山川景色的变化和自然的壮丽气象,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诗词中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同时也寓意着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索与感悟。
晓枕华胥谁唤回,下堂拽杖一悠哉!啼鸦已逐晨光起,飞鹭初冲宿霭来。石路少行生蔓草,柴扉多闭长莓苔。身闲亦未全无事,检校幽花几树开。
秋深凉气满楼台,落叶萧萧拥玉阶。清晓九门金锁掣,监宫先报进鹰来。
五门高除势摩天,洞底清冷泻碧涟。苹藻鱼游知暮雨,薜萝人去锁寒烟。山樱已熟垂朱实,岩竹新抽露玉鞭。只恐游人归马急,野僧何惜白云眠。
松声和雨听,山色带云看。
吴姬当垆新酒香,翠绡短袂红罗裳。上盆十千买一斗,三杯五杯来劝郎。落花不解留春住,似欲随郎渡江去。酒醒一夜怨啼鹃,明日兰舟泊何处?
初晴僧阁一凭栏,风物凄凉八月间。欲尽上层尝脚力,更於高处看人寰。秋深天气随宜好,老后心怀只爱闲。为报远山休敛黛,这般情意久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