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星昏晓中,寒暑已不疑。
田家更置漏,寸晷亦欲知。
汗与水俱滴,身随阴屡移。
谁当哀此劳,往往夺其时。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和圣俞农具诗十五其七田漏》
占星昏晓中,寒暑已不疑。
In the haze of dawn, the seasons' uncertainties vanish.
(译文:在黎明的朦胧中,季节的不确定性消失了。)
田家更置漏,寸晷亦欲知。
The farmer sets up a water clock, longing to know the passing time.
(译文:农家摆放着水漏,渴望了解时间的流逝。)
汗与水俱滴,身随阴屡移。
Sweat and water drip together, as the body follows the shade and moves repeatedly.
(译文:汗水和水滴一同滴落,身体随着阴影不断移动。)
谁当哀此劳,往往夺其时。
Who will lament this toil, often robbed of its time?
(译文:谁会为这辛劳而悲叹,常常被时间所夺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由宋代著名文人王安石创作。诗中描绘了农民在黎明时分利用水漏来测量时间的场景。诗人把农民设置漏刻的过程与人类对时间的渴望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于时间流逝的好奇和对时间的珍惜之情。
诗中的第一句“占星昏晓中,寒暑已不疑。”表达了农民对于季节变化的敏感,通过观察天象来判断季节,表示他们已经不再迷惑于寒暑的变化。
接下来的两句“田家更置漏,寸晷亦欲知。”描述了农民为了测量时间而摆放水漏的情景,他们渴望了解时间的流逝,以便合理安排农事。
诗的后半部分“汗与水俱滴,身随阴屡移。谁当哀此劳,往往夺其时。”通过描写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情景,表达了他们辛勤劳作的艰辛和时间的挤压。汗水和水滴一同滴落,农民的身体随着阴影的变化而不断移动,暗示他们时刻紧追时间进行农事劳作。最后一句表达了农民时常被时间所限,努力工作的时间往往被夺走,反映了农民对于时间的珍视和对于时间浪费的感叹。
这首诗通过对农民劳作和时间的描绘,表达了对于时间流逝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于时间的珍惜和对农民劳动的赞赏之情。诗人通过平实的语言和质朴的场景,展示了农民对于时间的渴望和对于劳动的辛勤,呼唤人们对时间的珍视和对劳动者的尊重。
立夏天方霁,闲情喜暂舒。树深添雨润,溪落见人疏。夕照斜依竹,园花落近书。年来惟懒拙,殊觉称幽居。
溶溶春水漾琼瑶,两岸菰蒲长绿苗。几度踏青归去晚,却从灯火认红桥。
沉冥众所遗,咫尺绝佳期。始觉衡门下,翛然太古时。鸡声共邻巷,烛影隔茅茨。坐惜牛羊径,芳荪白露滋。
已满葵丘戌,民犹借一年。何曾拔薤本,亦不用蒲鞭。羡帑留修泮,公厨少起烟。今无采诗者,付与后人传。
青疏老瘦碧孱颜,杳杳深深万翠间。侍坐侍行仍侍立,雪松霜竹雨余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