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高日气薄,竹色净如水。
寂历断人声,时有鸣禽起。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这首诗词是苏辙的作品,题为《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十四霜筠亭》。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十四霜筠亭》
林高日气薄,
竹色净如水。
寂历断人声,
时有鸣禽起。
中文译文:
秋日里,这座园亭矗立在高高的林木之间,
阳光透过稀薄的气息,照射在竹子上,
竹色如同清澈的水。
宁静的环境中,断绝了人们的声音,
偶尔会有鸣禽的声音响起。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位于高山丛林中的园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内心的感受。
首先,诗中提到的"林高日气薄",描绘了园亭所在的环境,暗示了园亭所处的山林高耸入云,阳光透过稀薄的气息,照射在园亭中。这种意象给人以高远、清凉的感觉,表现了自然山林的壮美和清幽。
其次,诗中描写的"竹色净如水",将竹子的颜色与清澈的水相比,这种比喻既表现了竹子的清新明亮,又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动景色,给人以一种宁静、静谧的感觉。
接着,诗中描述的"寂历断人声",强调了园亭的宁静与寂静,没有了喧嚣的人声。这种寂静使人们远离尘嚣,沉浸在大自然的宁静中,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最后,诗中提到的"时有鸣禽起",突然出现的鸣禽声给人以恍若回到自然的感觉,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的赞叹和喜悦。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自然景象,通过对园亭所在环境和周围生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清静宁和的追求。这种清新雅致的描绘和对自然的赞美,展示了苏辙典型的宋代文人情怀和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