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咏寒枝入国风,广文官冷更诗穷。
偶随岸柳春先觉,试比山樊韵不同。
十顷清风明月外,一杯疏影暗香中。
遥知一夜相思后,铁石心肠也恼翁。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诗词:《和吴克明广文赋梅》
中文译文:
谁咏寒枝入国风,
广文官冷更诗穷。
偶随岸柳春先觉,
试比山樊韵不同。
十顷清风明月外,
一杯疏影暗香中。
遥知一夜相思后,
铁石心肠也恼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辛弃疾创作的作品。诗人以梅花为题材,抒发了自己对广文官吴克明的敬佩和不满。
诗的第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吴克明赞颂的寒枝入国风,寓意吴克明出类拔萃,成为国家的风采。然而,接下来的“广文官冷更诗穷”则暗示了吴克明在文学创作上的不足和困境,他的诗才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
接着,诗人以自己偶然间看到岸边的柳树发出春天的信号为引,试图将自己与吴克明的才情进行比较。他试图展示自己的诗才超过吴克明,与名山樊山上的文人不同。
接下来的两句“十顷清风明月外,一杯疏影暗香中”则描绘了梅花的美丽。十顷清风明月外,暗指诗人的才情高于一般之辈,而一杯疏影暗香中则展示了梅花的淡雅和幽香。
最后两句“遥知一夜相思后,铁石心肠也恼翁”则表达了诗人对吴克明的失望和愤慨。诗人预料到自己对吴克明的相思之情将会一夜之间消失,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对此感到愤怒。这里的“翁”指的是吴克明,暗示了诗人对他的不满和批评。
整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和对吴克明的比较,展现了诗人对自己才情的自信与骄傲,同时也透露出对吴克明的不满和对文学境遇的反思。
风舟挽晴江,载客日夜行。身远心在家,腹肠何由平。未知所到期,先计还归程。时寻别时语,涕泪下纵横。仰观风中云,下视水上萍。共在天地间,可无同飘零。泻此樽中酒,美鱼其饮羹。虽饱不厌饥,强醉终自醒。笑言虽在远,音问犹有形。愿因东南风,时寄西北声。
桃李无言一径深。客愁春恨莫相寻。看花酌酒且开襟。白雪浩歌真快意,朱弦未绝有知音。月明千里故人心。
雄屏口分寄,珍祠倏再临。翚飞丛宇峻,龙濩伏渊深。蘋藻罗清荐,金匏合雅音。风旌翻凤蜺,晨炷燎榆沉。麝墨披新刻,尘签认旧吟。乐游情未足,残照下西岑。
田水颇胜师,寺梅若可妻。新月似小女,一弯向人低。平生寡师法,开径自出蹊。擘我妻女去,酷哉此别离。老饥方驱后,津梁忽已疲。行迈殊未歇,且拚骨与皮。下山如相送,青青势向西。
西庵松竹深,薄暮更微雨。山禽不畏人,嘲哳方对语。而余倦宦者,罢日今可数。京邑夙所怀,其如恶尘土。行复念斯游,回头怅何许。
天台旧路。应恨刘郎来又去。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只恐因循。不见如今劝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