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游城阙厌纷华,一棹南归出白沙。
簪绂弃来如释负,山林到处便为家。
流泉绕舍锵金玉,仙饵盈槃泛露霞。
珍重宗英嘉隐操,远裁清句重咨嗟。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和吴仲庶龙图寄德仁致政比部二首》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倦游城阙厌纷华,
一棹南归出白沙。
簪绂弃来如释负,
山林到处便为家。
流泉绕舍锵金玉,
仙饵盈槃泛露霞。
珍重宗英嘉隐操,
远裁清句重咨嗟。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苏颂对繁华世界的疲倦和对归隐山林的向往之情。苏颂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华,他选择乘船南归,离开城市的喧嚣,来到宁静的白沙地区。他抛弃了官职和尊荣,心情轻松,如释重负。在山林之间,他感到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家。清澈的流泉环绕着他的住所,发出金玉般的声音,仙饵盛满盘中,泛起露水的霞光。他将珍视那些有道德才能的杰出人物,他们隐居在山林之间,专心从事自己的事业。苏颂远离尘嚣,专注于写作清新的句子,他在心中默默地咨嗟。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苏颂对于繁华世界和官场生活的疲惫和厌倦,以及对山林归隐的向往和渴望。通过对比城市和山林的景象,诗人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宁静与自由的追求。他抛弃了繁杂的官职和荣华富贵,选择了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流泉、金玉、仙饵和霞光等意象,给予诗词以清新、宁静和仙境般的色彩,强调了作者对于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最后,苏颂珍重那些具有道德才能的人,他们隐居山林,专心追求自己的理想。整首诗词流畅而抒情,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返璞归真、追寻清静生活的心境,展现出对人文关怀和对高尚品质的珍视。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城市与山林、繁华与宁静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繁华世界的疲倦和对归隐山林的向往之情,展现了返璞归真、追求自由和珍视高尚品质的主题。
南国松楸旧,东湖水石凉。
人物今能几,公才谁不如。时情容见嫉,天意亦成虚。千载格心学,平生流涕书。一言终不吐,寒日闭幽墟。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万仞崖头自放身,始知花发不干春。更从个裹寻枝叶,笑倒当年树下人。
四山昏昏如泼墨,行人对面不相觌。凄乎太阴布肃杀,暗然混沌未开辟。千丈拿空蛰龙起,一声破柱春雷疾。我疑人间瓠子决,或是天上银河溢。异哉烟霏变态中,山川墟市明历历。茅寮竹寺互掩映,疏舂残磬渺愁寂。叟提鱼出寒裂面,童叱牛归泥没膝。羊肠峻坂去天尺,驴饥仆瘦行安适。
燕子芹干,龙孙箨老,绿阴深锁林塘。午风庭院,人试薄罗裳。数尽落红飞絮,摘青梅、煮酒初尝。重门静,一帘疏雨,消尽水沈香。把当年团扇,恩情犹在,未是相忘。笑衰公鬓发,早已苍苍。说与乘鸾彩女,看世间、多少炎凉。都休怨,百年一梦,且共醉霞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