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下经房号白莲,社师高行出人天。
一斋巾拂晨钟次,数礼香灯夜像前。
瞑目几闲松下月,净头时动石盆泉。
西湖旧侣因吟寄,忆着深峰万万年。
林逋(九六八~一○二八),字君復,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学,恬淡好古。早年放游江淮间,后隠居杭州孤山,相传二十年足不至城市,以布衣终身。仁宗天圣六年卒(宋桑世昌《林逋传》,明万历本《林和靖先生诗集》附),年六十一(《咸淳临安志》卷六五)。真宗闻其名,曾赐粟帛;及卒,仁宗赐謚和靖先生。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宋史》卷四五七有传。 林逋诗,以明正德间黑口本爲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四部丛刊》所收影明钞本即据此)。校以宋绍熙间沈诜刻本(简称宋本,祇残存卷上)、明正统八年王玘刻本(简称正统本)、明万历间诸时宝刻本(简称万历本)。并参校清康熙四十七年吴调元刻本(简称康熙本)、日本贞享三年柳枝轩刊本(二卷本,简称和刻)、一九六○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宋林逋自书诗卷》(简称自书诗卷)及《淳祐临安志》(简称《淳祐志》)、《咸淳临安志》(简称《咸淳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且吸收了清卢文弨以正统本校康熙本(简称卢校)、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邵裴子校本(简称邵校)的部分成果。另据自书诗卷、康熙本、《淳祐志》、《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附于第四卷卷末。
《和西湖霁上人寄然社师》是宋代诗人林逋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西湖的景色中,怀念过去的友谊和对佛教的虔诚。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竹下经房号白莲,
社师高行出人天。
一斋巾拂晨钟次,
数礼香灯夜像前。
瞑目几闲松下月,
净头时动石盆泉。
西湖旧侣因吟寄,
忆着深峰万万年。
这首诗词的诗意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崇敬和对友谊的怀念。诗中提到了社师,指的是佛教中的高僧,他们以修行高深而被认为超越凡人。作者描述了自己在竹林下经过房间时,听到社师高僧的名号“白莲”,这表明作者对佛教的景仰和尊重。
诗中还描绘了作者在清晨和夜晚参拜佛像的场景。作者清晨起床时,戴上巾帽,拂去晨钟的尘埃,表示他对佛教的虔诚。夜晚时,作者在香灯前多次行礼,表达了他对佛教仪式的参与和对佛教信仰的坚持。
诗中还出现了松树和石盆泉的描写,这些景物象征着宁静和纯净。作者闭上眼睛,静静地倚在松树下,凝视着月亮,感受着宁静的氛围。石盆泉的水声时而响动,时而静谧,给人以宁静和净化的感觉。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怀念过去的友谊和对深山的思念。作者将这首诗寄给了西湖的旧友,希望能够唤起他们对过去友谊的回忆。同时,作者也回忆起了深山的景色,这种思念超越了时间的限制,延续了万万年。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西湖的景色和佛教的仪式,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虔诚和对友谊的怀念,同时也展现了对宁静和纯净的向往。
到处能行到处藏,饭余挂钵解茶囊。不缘头上五分白,始与人间万事忘。一介远劳询近日,十年如此住南荒。只今已是交游绝,不问比邻不择乡。
遥夜新霜凋碧槐,三更寒月满堂阶。美人化作秋风去,只有清魂梦里来。
初无家学赡三余,滥被君恩有此除。非取金华能占对,但令东观与观书。汗颜莫称英髦选,冷眼终输山泽居。自昔与君忧世切,只今何策塞侵渔。
秋晚霜初肃,江寒雾未收。西风吹老白苹洲。长笛一声、谁在水边楼。带绿枨新破,真醇酒旋_。簪花莫怪老人羞。直是黄花、羞上老人头。
游子行远方,慈母在高堂。砌有忘忧草,对之还断肠。母心乃如斯,子心其可忘。子心苟如母,足以感苍苍。君不见汉蔡邕,晋王祥。
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有怀晨昏暇,想见登眺目。问礼侍彤襜,题诗访茅屋。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远水对孤城,长天向乔木。公门何清静,列戟森已肃。不叹携手稀,常思著鞭速。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