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 巽堂》

山前三秦道,车马不遑息。
日出红尘生,不见青山色。
峰峦未尝改,往意自奔迫。
谁言幽堂居,近在使者宅。
俯听辨江声,却立睨石壁。
藤萝自太古,松竹列新植。
暑簟卧清风,寒樽对佳客。
试问东行人,谁能同此适?斋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 巽堂》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前三秦道,车马不停息。
日出红尘生,不见青山色。
峰峦未曾改,往意自奔迫。
谁言幽堂居,近在使者宅。
俯听辨江声,却立睨石壁。
藤萝自太古,松竹列新植。
暑簟卧清风,寒樽对佳客。
试问东行人,谁能同此适?
斋心自悠闲,巽堂居高远。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苏辙在鲜于子骏的益昌官舍中参观巽堂时的情景。诗人站在山前的陕西三秦道上,车马络绎不绝,尘土飞扬,看不到远处青山的颜色。虽然山峰和山谷景色没有改变,但心中的向往之情却让他心急如焚。他感慨幽居于使者的宅邸之中,仍然能够俯听江水的声音,站在高大的石壁前凝视远方。在这里,古老的藤萝爬满了墙壁,新种的松竹也郁郁葱葱。他可以在凉爽的风中躺在凉席上,与佳客对饮寒冷的酒。他向东行的旅人提问,有谁能与他一样适应这样的生活?他的心灵在这个幽静的地方得到了宁静,巽堂居住高远之处。

赏析:
这首诗词以山水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在益昌官舍的巽堂中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心境的宁静。诗中的山前三秦道是指陕西地区的山路,车马不停息,形容来往车马的繁忙景象。诗人在这喧嚣的红尘中,却无法看到远处的青山,暗示他的心境不在其中,更向往宁静的山水环境。峰峦未曾改、往意自奔迫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的急迫感。

诗中的巽堂是益昌官舍中的一处景点,诗人在这里能够俯听江水的声音,凝视石壁,感受自然的魅力。藤萝自太古、松竹列新植这两句则展示了巽堂的景色,古老的藤萝象征着历史的积淀,而新种的松竹代表着生机和希望。

诗的最后两句以问句的形式呼应了前文,试问东行人,谁能同此适?诗人希望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旅伴,一同分享这样的心境和生活。最后一句斋心自悠闲,巽堂居高远,则是对自己心灵的宁静和远离纷扰的表达。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益昌官舍的巽堂中的心境和对自然的向往。通过山水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宁静生活和远离尘嚣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了他在官场生活中的矛盾和追求内心平静的心理状态。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示了苏辙独特的诗词才华和对自然的热爱。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