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贺新郎(寓言)》

可意人如玉。
小帘栊、轻匀淡泞,道家装束。
长恨春归无寻处,全在波明黛绿。
看冶叶、倡条浑俗。
比似江梅清有韵,更临风、对月斜依竹。
看不足,咏不足。
曲屏半掩青山簇。
正轻寒、夜来花睡,半_残烛。
缥缈九霞光里梦,香在衣裳剩馥。
又只恐、铜壶声促。
试问送人归去后,对一奁、花影垂金粟。
肠易断,倩谁续。

作者介绍

吴潜(一一九五~一二六二)(生年据《许国公奏议》卷二《再论计亩纳钱》“臣年二十三,蒙先皇帝亲擢之恩”推定),字毅夫,号履斋,宁国(今属安徽)人。渊弟。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授镇东军节度签判,改广德军。召爲祕书省正字,迁校书郎。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通判嘉兴府(《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权发遣府事。五年,迁淮西总领(《宋史》卷四一《理宗本纪》一)。歷知建康府、隆兴府、太平州、庆元府、平江府、镇江府、临安府。以言官论列,请致仕。起爲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改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徙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入爲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十二年罢(《理宗本纪》三)。宝祐四年(一二五六)再判庆元府,移判宁国府。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进封许国公(《理宗本纪》四)。景定元年(一二六○)以谏阻贾似道建储之议,谪建昌军,寻徙潮州。二年,责循州安置。三年卒于贬所(《理宗本纪》五)。有《许国公奏议》四卷。诗文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收辑遗文编爲《履斋遗稿》四卷,但所辑面不广。事见《宋歷科状元录》卷七,《宋史》卷四一八有传。 吴潜诗,第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履斋遗稿》及《两宋名贤小集·四明吟稿》爲底本,第二、三卷以《开庆四明续志》所收之《四明吟稿》二卷爲底本,散见他书之诗编爲第四卷。

作品评述

《贺新郎(寓言)》是宋代吴潜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可意人如玉。
小帘栊、轻匀淡泞,道家装束。
长恨春归无寻处,全在波明黛绿。
看冶叶、倡条浑俗。
比似江梅清有韵,更临风、对月斜依竹。
看不足,咏不足。
曲屏半掩青山簇。
正轻寒、夜来花睡,半_残烛。
缥缈九霞光里梦,香在衣裳剩馥。
又只恐、铜壶声促。
试问送人归去后,对一奁、花影垂金粟。
肠易断,倩谁续。

诗意:
这首诗词以描述一个寓言的情景为主题,通过描绘细腻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流逝时光的留恋。诗中以细致、柔美的笔触展现了对可爱的新郎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将细腻的意象与寓言故事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以下是对诗中几个重要意象的解读:

1. "小帘栊、轻匀淡泞,道家装束":描绘了新郎的容貌和着装,以柔和、细腻的语言表达了他的美好形象。

2. "长恨春归无寻处,全在波明黛绿":表达了对春天离去的无奈和留恋之情,以及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回忆。

3. "看冶叶、倡条浑俗":描述了一种俗世的景象,与新郎的美好形象形成对照,凸显了他的独特魅力。

4. "比似江梅清有韵,更临风、对月斜依竹":将新郎的美貌与江梅的清雅相比,表达了他的高雅和与众不同之处。

5. "曲屏半掩青山簇":描绘了室内的景象,通过隐约的画面增添了神秘和浪漫的氛围。

整首诗词以细腻、柔美的笔触描绘了新郎的美好形象,并通过寓言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时光的留恋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细致的描写和隽永的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

  • 《过海联句》

    沙鸟浮还没,山云断复连。--高丽使棹穿波底月,船压水中天。--贾岛

  • 《杨录事以仆与孙温叟唱酬韵作诗见贻又用仆与》

    丹凤哀鸣领九雏,雀飞饱食下平芜。寒窗拥褐兹晨卧,急鼓穿鞋旧日趋。客至渠能劳剥啄,赋成我岂寓乌无。说天更拟愚溪去,荣辱端知可罢呼。

  • 《静江归舟中读书》

    南风驾小雨,群山净如沐。吾归及新凉,所历慰心目。轧轧柔橹鸣,卧见山起伏。推枕意悠然,还取我书读。平生领解处,於焉更三复。老矣百念疎,但欲斯熟。向来五岭游,日力半吏牍。小心了官事,终觉愧惸独。世路自险夷,人情费追逐。翩翩孤飞翼,息荫望林麓。

  • 《李熙载业儒未效转为五行家》

    典谟训诰饱蟠胸,一字于君未有功。参到五行刘子政,转为三命李虚中。牛毛有底事非左,蜗角孰何人不东。肯自戚施相从臾,片言可送半生穷。

  • 《洞仙歌》

    谢娘春晓,借贫家螺黛。须拗花枝与伊戴。傍妆台,见了已慰相思。原不分,云母船窗同载。丛祠灯火下,暗祝心期,众里分明并侬拜。尽说比肩人,目送登舻,香渐辣晚风罗带。信柔橹,呕哑拨鱼衣,分燕尾溪流,赤栏桥外。

  • 《舟中寄张外史》

    棹郎催踏春溪舫,阻我辞君散木亭。江水未应春去涨,乡山偏向别时青。烟波钓艇新冲雨,河汉仙槎旧犯星。输与仙都吉居士,一帘山雨听鹅经。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