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运化得天然,九酝香醪自日边。
分与诗人浇舌本,不妨石涧一杯泉。
王洋(一○八七?~一一五四?),字元渤,原籍东牟(今山东蓬莱),侨居山阳(今江苏淮安)。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召爲秘书省正字。歷校书郎,吏部员外郎,守起属舍人,坐事免(《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四四、五七、五八)。十年,由权发遣吉州改知邵武军(《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四八)。十七年,由知饶州任罢(《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五六)。寓信信,因居所有荷花水木之胜,自号王南池,闢室曰半僧寮(《洞泉日记》卷中)。二十三年,以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卒(《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六五)。一说十二月卒,年六十七。其子易祖收辑遗文爲《东牟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九卷),孝宗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周必大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四卷。事见《周文忠公集》卷二○《王元渤右史文集序》、《南宋馆阁录》卷八。 王洋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东牟集》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和曾吉父以诗谢郑顾道送酒二首》是宋代诗人王洋所作,它表达了文人雅士在自然环境中获得灵感和情趣的主题。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第一首:
文人运化得天然,
九酝香醪自日边。
分与诗人浇舌本,
不妨石涧一杯泉。
这首诗表达了文人的情趣和灵感源自自然之美。"文人运化得天然"指的是文人通过感悟自然,将自然之美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和艺术创作。"九酝香醪自日边"形象地描述了醇香的美酒在阳光下酝酿的过程,暗喻文人的创作也需要时间和沉淀。"分与诗人浇舌本"意味着将美酒与诗人的口舌相结合,暗示文人通过品味美酒来激发灵感和创作能量。"不妨石涧一杯泉"则是建议诗人不妨在山间溪流旁边,品尝一杯清泉,以增添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第二首:
诗书未必能相让,
应须花酒共时尝。
若使春风吹酒熟,
不辞天子封丹阳。
这首诗强调了文人之间的交流和共享。"诗书未必能相让"指出单纯的诗书知识并不一定能够彼此交流和共享,而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增进情谊。"应须花酒共时尝"表示应该以花和酒为媒介,共同品味,以促进文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契合。"若使春风吹酒熟"意味着如果能够在春风中使美酒酿成,就不会辞去天子的封赏,而是会留在丹阳地区,享受诗酒人生。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中的美酒为媒介,表达了文人在自然的熏陶和交流中获得灵感和情趣的主题。它传达了文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通过诗酒交流来增进情感和思想的共鸣。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王洋对文人情趣的理解,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的追求。
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龙褒有何罪,天恩放岭南。敕知无罪过,追来与将军。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
属国新从海外归,君平且莫下帘帷。前生恐是卢行者,後学过呼韩退之。死後人传戒定慧,生时宿直斗牛箕。凭君为算行年看,便数生时到死时。
睛色先从喜鹊知,斜阳一抹照天西。竹鸡何物能无赖,如许泥深更苦啼。
江左风流人,安石颇巨擘。丝竹不去耳,用逃忧患域。陶琴不须弦,我辈所矜式。设逢东山翁,兕觥与浮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