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经始上元初,四面溪山画不如。
畴昔人怜翁失马,只今自喜我知鱼。
苦无突兀千间庇,岂负辛勤一束书。
种木十年浑未办,此心留待百年余。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诗词:《和赵昌父问讯新居之作》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代
草堂经始上元初,
四面溪山画不如。
畴昔人怜翁失马,
只今自喜我知鱼。
苦无突兀千间庇,
岂负辛勤一束书。
种木十年浑未办,
此心留待百年余。
中文译文:
草草搭建的小屋,经历了上元节初的日子,
周围的溪水和山景无法与画相比。
曾经有人同情我失去了马匹,
如今我自喜于理解捕鱼之乐。
虽然屋子没有突兀的高墙庇护,
但也不辜负我辛勤工作的一束书籍。
种植了十年的树木仍然没有成长,
这份心愿留待百年之后才能实现。
诗意和赏析:
《和赵昌父问讯新居之作》是辛弃疾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以自己新居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初建的小屋,称之为"草堂",并将时间点设定在上元节初,展示了一种新的开始和希望。他赞美四周的溪水和山景,认为它们美丽得无法用画笔描绘。
诗人通过描述曾经失去马匹的故事,表达了对过去困难时刻的回顾,以及对现在捕鱼生活的满足和喜悦。这种对生活变化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感悟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思考。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自己的居所没有高墙的保护,意味着他没有世俗的功名地位和权势,但他并不感到遗憾。他以一束书来象征自己的辛勤努力和学识,表示尽管没有显赫的住所,但他不会辜负自己对知识的追求。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种植了十年的树木仍未长成,但他愿意将这份心愿留待百年之后。这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和对持久耐心的追求,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对美好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思考,表达了对自然、对生活和对未来的独特体验和感悟。通过对生活琐事的观察和思考,辛弃疾展示了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引发读者对生活和未来的深入思考。
男女虽亲,死生难躲。浮名浮利浮云朵。万缘一*恰如无,长生路上修仙果。玉户频开,金关紧锁。灵珠里面持经课。功成轻举踏云行,大罗
柘枝本出楚王家,玉面添娇舞态奢。松鬓改梳鸾凤髻,新衫别织斗鸡纱。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画筵曲罢辞归去,便随王母上烟霞。
畴昔南迁海上雷,艰难唯与汝同来。再从龙尉茅丛底,旋卜云桥荔子堆。相与闭门寻旧学,谁言复出理官醅。乘田委吏先师事,莫学陶翁到即回。
良宵正月一,日从东畔出。照见耆阇峰,回环指□中。坐断石桥路,凡圣无回互。佛祖生冤家,相逢若稻麻。雪消春雨过,碓觜也生花。
暮召三山峻,晨趋一节回。乍维青雀舫,还直右银台。陟降丹涂密,论思武帐开。欲谈当世务,元藉轶群才。
仓猝扶宗社,艰危启圣神。英雄归驾御,狂狡愿和亲。泛扫妖氛净,恢张治化新。倦勤三纪外,头白尽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