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日百余里,相逢三数家。
平岗尽茅苇,沃壤旧桑蔴。
短树巢归燕,荒城宿乱鸦。
兴亡谁与问,马首夕阳斜。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淮西幕自皂口入颍道间作》是宋代诗人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竟日百余里,相逢三数家。
平岗尽茅苇,沃壤旧桑蔴。
短树巢归燕,荒城宿乱鸦。
兴亡谁与问,马首夕阳斜。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从皂口自淮西入颍道的旅途景象。在一天里,作者行进了一百多里路程,途中经过了几个村庄。平坦的岗上长满了茅草和芦苇,沃土上曾经种植过桑树和蔓菴。矮小的树上有燕子筑巢,荒凉的城市里有乌鸦乱飞。在这个时刻,作者驾驭的马儿迎着夕阳,马首斜倚。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旅途中的景色和心情。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如平坦的岗地、茅草和芦苇、矮小的树和筑巢的燕子,这些形象化的描写增强了读者对景色的感知和代入感。通过描述荒凉的城市和乌鸦的乱飞,诗人传达了一种萧条和衰败的氛围。最后,诗人以夕阳斜照的画面作为结束,给人一种寂寥和凄美的感觉。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城市的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对时光流转和兴衰变迁的思考。这首诗以细腻的语言和深沉的意境,勾勒出了一个独特的旅途场景,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并引发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五更展转待晨光,到晓瞢腾入睡乡。却是金门早朝客,千金不博枕中方。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入门认溪碧,循流识深源。念我昔此来,及今七寒暄。人事几更变,寒花故犹存。堂堂武夷翁,道义世所尊。永袖霖雨手,琴书贲丘园。当时经行地,尚想语笑温。爱此亭下水,固若玻璃盆。晴看浪花涌,静见潜鳞翻。朝昏递日月,俯仰鉴乾坤。因之发深感,倚槛更忘言。
伏波七十老鍪弧,薏苡何曾适病躯。高卧输公无一事,评诗校画是功夫。
梦褥光宗,河东右族。向来到耳声华熟。游从两世记金兰,风流二阮居南北。今夕何辰,相亲灯烛。一廛我愿依韦曲。长君未可赋骊驹,山人莫为蒲轮促。
河冰一夜合,虏骑入灵州。岁岁征兵去,难防塞草秋。见说灵州战,沙中血未干。将军日告急,走马向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