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袜空飞洛浦尘。
锦袍不见谪仙人。
携壶藉草亦天真。
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
醉归江路野梅新。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浣溪沙》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浣溪沙(地名,位于洛阳)的景色和心情。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罗袜空飞洛浦尘。
锦袍不见谪仙人。
携壶藉草亦天真。
玉粉轻黄千岁药,
雪花浮动万家春。
醉归江路野梅新。
诗意:
这首诗词以浣溪沙为背景,以流连其中的作者的感受和思绪为主题。诗人描述了自己穿着罗袜在洛浦的尘土中飞扬,衣着华丽的谪仙人却不见踪影。他手持酒壶,坐在草地上,心境如同仙人一般纯真。他提到的玉粉轻黄指的是一种珍贵的药物,可以延年益寿。雪花飘落,给万家带来春意,而他却陶醉在江路归家的野梅花开的新景象中。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浣溪沙的景色和诗人的心情,展现了苏轼豪放洒脱的个性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的罗袜空飞洛浦尘和锦袍不见谪仙人,表达了诗人身世之感,他身处尘世,却渴望超脱尘俗,追求仙人般的纯真和自由。携壶藉草,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近和放松,他坐在草地上,心情愉悦。玉粉轻黄千岁药,把诗人对长生不老的向往和珍视表达得淋漓尽致。雪花浮动万家春,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春天的美好寄托在雪花上,给读者带来一种愉悦的感受。最后的醉归江路野梅新,展现了诗人对家的向往和对新生事物的热爱,野梅的盛开象征着新的希望和美好。
整首诗词情感丰富,用意深远。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自己的感受交融,苏轼展示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美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间繁华的颇有感慨。这首诗词在宋代以及后世都备受推崇,被视为苏轼作品中的经典之一。
桂楫木兰舟,枫江竹箭流。故人从此去,望远不胜愁。落日低帆影,归风引棹讴。思君折杨柳,泪尽武昌楼。
习习和风扇,悠悠淑气微。阳升知候改,律应喜春归。池柳晴初拆,林莺暖欲飞。川原浮彩翠,台馆动光辉。泛艳摇丹阙,扬芳入粉闱。发生当有分,枯朽幸因依。
山空水绕篱,几日此栖迟。采菊频秋醉,留僧拟夜棋。桂阴生野菌,石缝结寒澌。更喜连幽洞,唯君与我知。
绚丽繁霞彩,荧煌瑞锦堆。夜深疑睡去,日暖怕慵来。
床前何必问云何,霜顶谁将手自磨。可是法身真有病,皱眉头处为人多。
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吟。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