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由岩嶮地,万木与云齐。
弭节山中宿,思归夜半啼。
麝香沾野草,虎迹滑春泥。
到此须凭酒,何人手可携。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寄景孺提刑》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文同。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江由岩嶮地,万木与云齐。
弭节山中宿,思归夜半啼。
麝香沾野草,虎迹滑春泥。
到此须凭酒,何人手可携。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山中的景象,作者在此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诗中描述了江水从崎岖的地势中流过,周围的树木和云彩相映成趣。作者在山中露宿,夜晚思念家乡,独自在夜半啼哭。草地上沾满了野生麝香的香气,虎的脚印在春泥中滑动。到了这里,只有依靠美酒才能解忧,但是又没有人能与作者一同分享。
赏析:
这首诗以山水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江水、树木、云彩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山水画卷。作者以自然景物为媒介,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无奈之情。在这个陌生的山中,作者独自一人,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夜半时分不禁发出凄凉的啼声。
诗中提到的麝香和虎迹,则通过独特的意象描写,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意境。麝香的香气沾染在野草上,使得景色更加真实而生动。而虎迹滑过春泥,则显露出山林中的野性和荒凉之感。这些细致的描写,使得整首诗在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同时,也增添了一种自然的美感。
最后两句"到此须凭酒,何人手可携",表达了作者在无人相伴的情况下,只能依靠酒来消愁解闷。这种孤独的境遇,使得作者更加渴望有人能够陪伴自己,分享内心的苦闷和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意象,表达了作者在山中的孤寂和思乡之情。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诗词展示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同时也让读者在欣赏诗意的同时,感受到山水之间的美和人生的无常。
远游游则远,安心心已安。茅茨更何事,一坐五年宽。客来问法要,示以无所还。勿云空生默,听者不胜言。
鬓毛垂领白,花蕊亚枝红。欹倒衰年废,招寻令节同。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有喜留攀桂,无劳问转蓬。
江云倏忽暝还收,五月犹寒著弊裘。芳草斜阳看易晚,绿荷疏雨听如秋。池塘空阔蜻蜓喜,帘幕萧条燕子愁。不是无言成独坐,暂将心事静中求。
两角勍触蛮,八荒等兄弟。人生天地间,贵在情义耳。嘉禾二三友,一见倾底裹。春风散天和。非彼亦非此。清淑温以直,常甫正而美。东涉金沙雪,西挹钱塘水。舟泛月双湖,辔联松九里。冬春朔四换,追随实终始。宣桥岁云暮,乃复得伯起。颀然出玉山,臭味林吴似。修门亦旬月,朝夕
朅来此事尽废,少日论功未深。欲觅仙人一指,要看月肋天心。
娟娟月入眉,整整云归鬓。镜里弄妆迟,帘外花移影。斜窥秋水长,软语春莺近。无计奈情何,只有相思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