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去去山中人,识得青山便是身。
青山是身身是我,更於何处著根尘。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偈颂二百零五首》是宋代释正觉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来来去去山中人,
识得青山便是身。
青山是身身是我,
更於何处著根尘。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领悟。诗人通过描绘山中的往来行人,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人的身体与青山融为一体。青山代表着自然界的恒久不变和宏大壮丽,而人通过对青山的认知,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哲理。诗人运用了山中往来的人物形象,将人与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青山与人的身体相互对应,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共通性和内在的联系。这种观点启示人们要关注自然环境,珍惜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此外,诗人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更於何处著根尘”,意味着人们应该思考自己的存在和归属。人是如何与世界相互联系的?我们的根基在哪里?这种思考引导人们超越尘世的琐碎,追寻内心的真正归宿。
这首诗词简练而深远,通过山水自然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它提醒着人们关注自然、思考人生的本质,并在追求个人成长的同时,与自然和谐相处。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爱间天示许君间,国步扶持奠鼎安。千古淮淝一棋局,土山盟在未应寒。
景公死乎不与埋。三军之士不与谋。师乎师乎。何党之乎。
世事无由到竹窗,只余心赏独难降。雨余翡翠山连七,春涨玻璃溪自双。万壑不须看越峤,千寻端可配吴江。抠衣便欲同清景,安得黄封列万缸。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五月寒风冷佛骨,六时天乐朝香炉。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塔劫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莲花交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方丈涉海费时节,悬圃寻河知有无。暮年且喜经行近,春日兼蒙暄暖扶。
挥袖别人间,飞蹑峭崖苍壁。寻见古仙丹灶,有白云成积。心如潭水静无风,一坐数千息。夜半忽惊奇事,看鲸波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