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前机,肘后印,用而无痕,空而不尽。
是谁造作大千,出自虚明方雨。
你侬欲去泥瘢,匠石不悭斤运。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中文译文:
《偈颂二百零五首》
劫前机,肘后印,
用而无痕,空而不尽。
是谁造作大千,
出自虚明方雨。
你侬欲去泥瘢,
匠石不悭斤运。
诗意:
这首诗以佛教思想为主题,探讨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作者试图表达生命和宇宙的奥秘。诗中提到了劫前的机缘和肘后的印记,指的是无始无终的循环和因果报应的概念。诗中也涉及到虚空和无尽的概念,表示宇宙的广袤无垠。作者思考着宇宙的创造者是谁,认为宇宙的产生源于虚明的存在。最后,诗中表示人们若想超脱尘世的烦恼,应该舍弃执着而不计较得失,比喻为匠石不悭斤运。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深邃的语言表达了佛教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作者通过对宇宙和生命的思考,引导读者寻找超越尘世的解脱之道。诗歌使用了对偶和修辞手法,使得诗意更加具体生动。作者通过对劫前机和肘后印的描述,表达了生命和宇宙的循环和因果关系。诗人认为宇宙的产生源于虚明的存在,暗示宇宙的创造者是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最后几句诗则告诫人们要舍弃执着追求内心的自在与宁静,不计较得失,以实现超世界的解脱。整首诗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并展现了佛教智慧的独特魅力。
明经取青紫,此谚亦已鄙。至或师初录,弃彼尝在此。
子瞻词里贬眉汉,鲁直诗中返哺僧。□□□□□□针,血写南山□□□。□□□□□□□,□□□□□来似。不曾□□□□□,□□□□□□□。
事殊兴极忧思集,足茧荒山转愁疾。汉家山东二百州,青是烽烟白人骨。入门依旧四壁空,一斛旧水藏蛟龙。年过半百不称意,此曲哀怨何时终。
龙树灵根派别三,家家楖栗不能担。我书唤作三桠记,六祖天台共一龛。
晨霞冠山椒,夕虹饮涧曲。熊蹯未入唇,羊胛早已熟。
啬夫苟有惠,前世犹立祠。既为邦邑长,必欲风化施。长松荫公庭,流水循堂基。俱可助琴弹,亦足忘事縻。况君公侯家,清尚人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