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应声而无响,眼有照而亡缘,旷劫清规里许圆。
生死死生不到处,云磨秋色水连天。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诗词:《偈颂二百零五首》
朝代:宋代
作者:释正觉
《偈颂二百零五首》是宋代佛教僧人释正觉所创作的一组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耳应声而无响,眼有照而亡缘,
在寂静中,耳朵听到了声音,却没有实际的声响;眼睛能看到影像,却没有真实的对象。
这句诗意呼应了佛教的观点,指出世界的现象是虚妄的,外界的声音和事物都是无常的,不能依附于它们而获得真实的满足。
旷劫清规里许圆,
在漫长的历史和佛教的戒律规范之中,才能达到圆满的境地。
这句诗意呼唤着修行者要在时间的长河中,遵循佛教的戒律,努力修行,才能最终达到圆满的境界。
生死死生不到处,
生与死、死与生在任何地方都无法逃避,
这句诗意表达了佛教的生死观,强调生与死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循环过程,无论在何处都无法逃避。
云磨秋色水连天。
云雾磨砺着秋天的颜色,水与天空相连。
这句诗意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以云雾磨砺秋天的颜色为喻,表达了佛教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感悟。
通过这组诗词,《偈颂二百零五首》展现了释正觉对佛教思想的领悟和表达。他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虚妄世界的幻象和无常性质,强调了修行者在漫长的历史中要坚守戒律,摆脱生死轮回的束缚,最终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同时,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也与佛教的悟道思想相呼应,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
这些诗词不仅展示了佛教思想的内涵,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通过简练而凝练的语言,释正觉将深邃的思想融入到诗歌之中,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教智慧的启迪。
天风生暮寒,一夜新雪积。迟明兀箯舆,乱入山径窄。茅檐两三家,鸡犬不见迹。冬令顷弗严,草木僭春色。愆阳入桃杏,弄暖浪蕊坼。肃然变霜威,犯者辄衰息。独馀山上松,不动与寒敌。十丈伟标致,四面风淅沥。时于翠叶中,碎挂琼玉白。忘我道路叹,但觉心志怿。拥鼻作孤吟,清思
个个和枝叶捧鲜,彩凝犹带洞庭烟。不为韩嫣金丸重,直是周王玉果圆。剖似日魂初破后,弄如星髓未销前。知君多病仍中圣,尽送寒苞向枕边。
一赋何当敌两京,也知土木费经营。浊漳确是无情物,流尽繁华只此声。
此君高韵已萧然,更向新诗得媚川。谁遣小家藏二妙,为君时炷水沉烟。
屋头深锁屿头云,高下亭台景旋分。荷气晓来迎露看,泉声雨后隔溪闻。疏棂不碍松萝月,高柳时停鸥鹭群。只恐此身闲未得,徵书催发暑如焚。
南北蹉跎成两翁,悲欢邂逅笑言同。全家欲出岭云外,匹马肯寻山雨中。趋府折腰嗟踽踽,听泉分手借匆匆。寄声但有加餐饭,才业如君岂久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