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若不动,外必不乱,个是丛林知有汉。
而今识得不为冤,自家兵马何须战。
心因不生境缘断,体若虚空勿崖岸。
霜天皎月上中峰,一段光明洗痴暗。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偈颂七十八首》是宋代释正觉所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内若不动,外必不乱,
个是丛林知有汉。
而今识得不为冤,
自家兵马何须战。
心因不生境缘断,
体若虚空勿崖岸。
霜天皎月上中峰,
一段光明洗痴暗。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内心的宁静和外部环境的稳定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内心保持稳定和平静,外部世界就不会引起混乱。他说自己是一个出家人,生活在僧院中,因此能够理解内心安宁的重要性。他认为现在明白了内心的宁静并不是冤屈,没有必要战斗和争斗。他提到心境清净,不被外界的事物所扰乱,身体则像虚空一样,没有崖岸的束缚。最后,他以霜天明月上升中峰的景象来比喻内心的光明洗涤无知和黑暗。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平静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作者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对于维持外界的稳定和平衡的重要性。他的观点体现了佛教的思想,强调内心的冷静和超脱。通过比喻和意象的运用,诗词表现出作者对内心光明和清净的向往,以及他对世俗争斗和纷扰的超越。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作者对内心宁静和心灵解脱的向往,给读者带来一种宁静和思考的氛围。
拥书终日汗如浆,试上崔嵬觅晚凉。忽喜孤烟支拄杖,偶逢平石寘绳床。十年世事头须白,六月江城草树苍。莫尽山颠且山半,待携诗友共清觞。
又见花阴如水,两心犹未平。正坐久、主客成三,空无语、影落秋枰。千年人间事业,垂成处、一著容易倾。便解围、小住何妨,机锋在,瞬息天又明。甚似汉吴对营。纷纷不了,孤光照彻连城。又似残星,向零落,有馀情。姮娥笑人迟暮,念才力、底须争。从亏又成。何人正听隔壁声。
孰云意在钁头边,一击圆通彻大千。大笑低头归去后,饥餐且莫与人伟。
酒边风月是诗情,平淡精神最老成。每爱晋人标韵别,发挥天趣更渊明。
枕簟云作屏,必固黄金宅。轩窗月为昼,岂止虚生白。麟龙愧头角,雕鹗惭羽翮。庶拟群类心,在宽如在窄。
不肯埽一室,顾欲天下清。少日又不羁,颇复乡党轻。长年始羞悔,耳目尚聪明。何须更市药,小女故知名。